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学生荣誉

超越平凡 | 我和一中的故事(三)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0.png

编者按:平凡的人带来更多感动,付出的努力换来了自我的超越。在看似普通的竞赛、训练的日子里,在看似琐碎的学习生活的细节里,有毕业生们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理想的高度。


Part1>> 

我与一中的故事

1.jpg

王云珂

录取院校:南京大学 

往事浩若烟尘,又历历可数。弹指一挥间,岁月已如幕幕烟雨,融进了我的记忆。

感动,总是想得太多而又说得太少。人生是由意外构成的,但正因为有了意外而变得多姿多彩。高一那场辩论赛于我而言便是这个从天而降的意外。我们所有辩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灾难来临时,先救自己还是先救他人?双方在辩论场上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对方逻辑缜密,思路清晰,随机应变能力也很强。当他们的问题一下子抛出来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但我努力地寻找他们的每一个关键字、关键词。而主持人的那一句“对方辩友请回答”就好像一道催命符,催促我对着准备的材料,翻来覆去地寻找,努力思考着这一个论点。慌张的汗水渗出手心,但当我站起来的那一刻,不断暗示着自己不要慌张,对着我仅仅捕捉到的脑海里仅剩的那一点破绽进行反击。尽管手指微微颤抖,尽管答案或许并不完美,但是说完的那一刻,我已经无愧于自己了。努力过不后悔,失败后不难过。我想,辩论赛的魅力在于,当你真正陷进去时,输赢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对于我们来说,体验过了、尝试过了就是最好的。发挥出来的水平,或许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但借用一句话来说:世界上每个人本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的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的后面,但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区里,都有自己的步程。也感谢张老师给我这次意外的机会,让本不爱说话的我也有参与辩论赛的资格。

激动 ,在这里,我邂逅了许多友情,又见证了许多精彩。付出与收获到底如何换算,我掰着手指头算到今仍没有答案。高二那年激烈的班级篮球赛,尽管没有一个突出的篮球高手,但是凭借超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们班在每一个决胜关头,调整心态互相配合,用挑战风车般的意志,赢得多场关键赛。在“保11名争12名”的自嘲之下,和顶着不被看好的言论硬生生的夺得校季军。赛后颁奖时的兴奋激动,至今还深刻回荡在脑中。

高三我们搬进了全新的校区,昔日狭小的宿舍楼已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崭新的楼房。在400米标准的操场上跑步,也不再会为坑洼的路面而担忧。晚饭后的傍晚,是一天最惬意的时光,背倚小巧玲珑的木亭,观赏妙趣横生的池塘,还不时有几只水鸟从上掠过,缓解一天学习的劳累。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和舒适的教学环境更为重要。新校区为我们高三准备了一整栋教学楼,特别是在停课看书期间,每班分成两个教室,大大提高了复习的舒适度。还记得数学竞赛前整天整天的复习,疲劳度很高,还有一定的考前压力,但有了更宽阔的空间,感觉就没那么紧张了,也能更加合理放置自己的复习资料。

怀念早上赶时间,就这么从一楼箭步而上,周而复始。

怀念课间倚在栏杆上眺望,看陌生的背影,看同样陌生的一片云。

怀念课堂,怀念做题,怀念表扬,怀念批评。

怀念流泪,怀念为谁而流泪,怀念为何而流泪。

青春作证,无论走哪里,我都是一中的儿女。今日,我以一中为荣,他日定让一中以我为傲。


Part2>> 

我和一中的故事

2.jpg

杨昊栋 

录取院校:浙江大学 

离开一中将近两个月,大浪淘沙后剩下的回忆如金子般珍贵。纵览高中三年的回忆,高考是主旋律,但有一个人,他和高考的学习几乎无关,却在我记忆中闪闪发光。他就是利志平老师。

我是一名典型的理科生,在众多理科中我的物理仿佛将亏欠文科的天赋集于一体,这也是我选择物理竞赛的原因。未曾想就是在物竞中我遇到了利志平老师。

利志平老师和蔼可亲,私下里我们都称他为小利老师。利老师比较清瘦,皮肤黝黑,十分年轻,虽然看上去比较“成熟”,但那都是为我们操劳导致。

物竞十分特殊,计算量出奇庞大,所以碰到小利老师如果在黑板上演算出错,这时我们就会忍不住发笑,但看到利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检查错误,我不由自主就收敛了笑容。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利老师为了一节三个小时的物竞课要花双倍甚至三倍的时间去准备。我觉得,利老师对参加竞赛的我们的关心甚至超越了他所带的五班。我们有时遇到物竞上的问题,利老师不管多忙都会找时间给出答复,答案虽然会迟到但永不会缺席。

还记得高三九月份复赛的前一天晚上,我被酒店里的蜈蚣咬了一口。当时是半夜十二点,当电话打通时,利老师明显带着睡意,可听到消息后在两分钟内冲到我的房间,立刻扶着我上了出租车奔赴医院。一路上利老师比我还紧张,不住地催促司机,从那一刻开始利老师在我心里和其他教我两三年的老师无异。回到宾馆时已经凌晨两点。休息不足再加上其他原因,我在比赛中发挥欠佳,辜负了利老师的殷切期望,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但是,高考物理仍是我的好戏,高考中物理依旧满分,只是心中还是不敢面对利老师。

高考结束,已经毕业的我内心着实羡慕利老师所教的学弟学妹们,有这么一位负责任的老师是你们的福分。

为利志平老师打call

 

Part3>> 

不忘初心,音随我动

3.jpg

章铭轩 

录取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六年前的七月,我初入乐团。夏夜,在一中过渡校区里,从北门穿过小广场、绿地和水杉林,再走一段漆黑无光的路,上层楼,便进了窄长拥挤的排练厅。

开学后,一周四次,我迎着晚霞进校,顶着月光回家。排练厅里几片厚海绵挂在天花板上用作隔音,六十多人仅有一台空调。我莫名地开心地流着汗敲着扬琴。音乐是有魔力的,在日复一日的音符熏陶中,人竟逐渐就有了归属感。而乐团也有如此魔力,在一群演奏五花八门乐器的同学中,我热爱上排练,无论是提前练好琴而受老师表扬的成就感,还是现场识谱视奏的刺激感都让我难以自拔。纵使这种坚持需要牺牲一点学业上的时间,我也觉得这汗水甜美而值得。

而后,在17年和19年,我跟随校乐团两赴欧洲,沉醉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绝美音响,摇晃在威尼斯的贡多拉船,掉落进万神殿的悠久记忆,漫步在柏林墙的万千涂鸦,肃穆于百花大教堂的庄严高耸,纵情于阿尔卑斯山上的欢乐派对,静心于维也纳的冰雪王国……

在每次琴弦的振动中,我都带着中国文化向前走了一步。在一个个小小的国家中,我看到一个个陌生的慢节奏的世界:赤脚趴在小约翰施特劳斯雕像的影子下草地上读书的男人,坐在金色大厅演出音乐声里看书的工作人员,在克恩滕大街上唱美声卖艺的女人……感谢乐团,给予我在国门外表演的机会,让我看到了世界另一端的文化。音乐的碰撞,文化的火花,神奇到身在其中却只能颤抖和激动。那种身处异乡又兴奋又紧张、又孤独又震撼的心情难以诉说,必须亲身体会。中国的农耕文明带来的是民乐各乐器高峰林立、自由洒脱、韵味悠长;而欧洲的工业文明让西洋乐高度协作、完美整合、音效极佳。

一次又一次的乐团演出,让我带着轻盈的心走进厚重的历史,去探寻音乐的真谛。我学琴已十年,跟随乐团我收获了不少荣誉,我的三次升学也都与我的扬琴密切相关。在乐团里,我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我感受到我的改变。如今的排练厅已宽敞高大,光亮凉爽,我也将步入新的学府。从小学弟变成了学长,看着一届届伙伴离开,乐团变了我也变了。

彼时,我不过是个初一新生,六年间成长留下的东西大多已融入血脉。毕业之际,关于乐团的回忆难免让人心中怅然若失,但从初一到大一,我的初心不变,我还要带上我的乐器到西安去。我要坚持下去,热爱不变,对乐团,对音乐。

 

Part4>>

我和一中的故事

4.jpg

吴贝宁

录取院校:南京大学 

说来惭愧,身为文科生,写作对我来说却一向是一道难关。然而,有些珍贵的回忆实在有必要略作记录,我也只能如记流水账般地记下我在一中的些许点滴,可谓“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其实我是压线考进一中的,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整个高一,我都在为高二分班而努力,现在的我已然记不得当年的我每天是如何做完九门课的作业的,但每一个匆匆赶回教室补习数学的中午、化学郭老师魔性的口头禅、政治史老师上扬的尾音都会时不时地在脑海中重演。

高二是我这三年里最“轻松”的一年。高二上学期的少年宫实验活动非常有趣,但它好巧不巧地处在期中考试前,于是中午休息时间我还需“闲里偷忙”地复习功课;高二下学期的“一中之春”盛大来临,虽然我那别扭的“演技”难逃无法上场的命运,心中难免会有几分酸涩,但也有几分来自一名社恐的庆幸……这些经历十分难得,但更深入人心的,是春天跑操时闻见的校门旁石楠花的气味,是每晚食堂的炸鸡腿和甜豆浆,是体育课后沾满碎草的鞋跟……

高三的我们终于搬进了重建完成的原校区,然而高三一年却不可谓不跌宕曲折——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第二学期的一模皆因疫情而推迟,两次疫情之间甚至还夹着一场地震。两次疫情也给高三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烦,但如今再回想高考前的几个月,那段每日大包小包地拎着所有的书往返、生怕哪一天突然停课的日子,那段常常要在教室吃盒饭的日子,那段即使恢复堂食也只能隔着挡板吃饭的日子,也使我的高三多出了几分奇妙的色彩。

2022年的寒假也令我记忆犹新。有好几个中午,我会踱步于空荡荡的校园,领回外卖,在与好友的闲聊中吃完午饭。除夕那天,在冬日的阳光下与好友分食的那一份馄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毋庸置疑,搬入新校区也使我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有趣。我喜欢地理课上随时就可以一览世界的数字地图,喜欢在活动课上跑到关刀河旁注视着河里的鸭子发呆,也喜欢两栋教学楼间的那棵高大的雪松和操场旁的两排水杉……当然,我还要尤其感谢食堂里的人脸识别机器,它使我在饭卡丢失了几个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顺利地填饱肚子。

回想三年时光,当时以为无法经受住的考验都已过去,比起忆苦,我想,留在我的脑海里的,更多的是甜,而一中就像是晚自习课间抬头瞥到的月亮、窗外时不时闯入我的视线的天宁寺一样,我不一定会去刻意寻找,但她始终在那静静守望。


Part5>>

我和一中的故事

5.jpg

蒋万悦 

录取院校:南京大学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在一中的时光,我想应该是“机会”。

三年前,虽然深知数理化并非我的强项,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那是一中给我的第一次机会。现在回想当年接到录取电话的心情,仍然和不久前接到大学招生电话时一样,如在昨日。

参加学生自管会宣传部、各类学科素质比赛、名校假期学堂、校内外各种活动,以及一次次不错的成绩,这些“闪光点”背后,是更多的机会。学校为想要发展的同学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提高成绩的同时,我们既可以深入钻研学科竞赛,也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或许有些机会即使抓住了、参加了,也未必有奖牌,但我永远相信,拥有这些机会本身就值得骄傲、也应当感激。

在这些机会之间,更有许多人、许多声音不断支持、鼓励我。老师们不厌其烦为我答疑解惑,不断鞭策我、帮我打磨修改文章稿件,时刻关注我各科成绩曲线、与我共同分析原因与解决措施,和我畅谈人生理想;同学、朋友们一起聊时事、侃历史,一起在走廊上站着背书,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看天空,在三年时光中创造了无数美好的回忆……一个个瞬间在眼前闪过,我想正是这些珍贵的、却往往被人忽视的瞬间,造就了这些机会。

高三教学楼楼梯的拐角上有一棵梅花树,每当路过时,我都会仰头看它,看它在冬日里裹满银霜,气温回暖时吐露花苞,再到夏天以树的姿态站立。如果你抓住机会,在枝条交错间,有时可以看到早晨的阳光闪耀,或者不知名的小鸟在其间跃动。

当你迷茫不知前进的方向时,去和可爱的同学老师们聊聊吧,去听听窗外的鸟叫和树叶的声响吧,去抓住每一个珍贵的机会,去感激每一个善良的人吧。

用罗翔教授在《圆圈正义》中的话与诸位共勉,愿我们一中学子:不悲伤,不犹豫,不彷徨。愿你我如日头出现,光辉烈烈。


供稿 | 王云珂 杨昊栋 章铭轩

吴贝宁 蒋万悦

审核 | 顾鑫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