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亦元(1928-2020),我校1946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我国农业机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并率先取得成功,推动了中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在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方面,对传统理论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对农业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做了大量工作,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农业机械专门人才。
1928年11月17日
蒋亦元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年幼时他因贪玩而被留级,受到极大刺激。但是他不甘人后,从此勤奋好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州市正衡中学高中部。
△蒋亦元高中
1946年
奋起读书的蒋亦元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电机系。就读一年后,他看到校内许多从美国引进的农业机械,想到中国农村的贫穷与落后,于是冒着失败就会丢掉学籍的风险,又经一次入学考试考入当时金陵大学全国知名的农学院读农业工程专业,成为该系的首届学生,并于1950年从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蒋亦元大学时期 (右一为蒋)
1949年
恰逢有人到江南招聘建设人才发展东北,怀着雄心大志,渴望科技报国的蒋亦元被深深吸引了,于是婉拒了留校任教的优越条件,选择只身一人前往东北打拼。
毕业后的蒋亦元,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深深感受到中国农业机械方面的不足,为能够方便学习到苏联的农业机械教材,于是自学俄文,并在1957年-1959年前往苏联师从荣誉院士列多希聂夫教授进修两年。学成归国的蒋亦元不仅在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其爱国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回到东北的蒋亦元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结合实际生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
△蒋亦元1952 (右一为蒋)
1974年
因过度劳累和遭受迫害,他同时罹患四种疾病,到鞍山汤岗子疗养院疗养。同时在“腰腿木,岂甘却,借杖踱。凭栏‘天上天’险,塞北风云迫。心事浩茫起伏,百举从头索”的处境中,蒋亦元回忆起水田劳动的艰辛,重新燃起了他早年在苏联时就准备探索农机难题之一的“割前脱粒收获水稻”的雄心。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长久以来,由农民弯腰曲背、手持镰刀收割,再通过机器来进行脱粒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而劳动强度又相当大。传统的“先割后脱”的联合收割机,即使是国外最先进的设备,也一直不能解决落粒损失严重、无法高效作业、不能收倒伏作物等许多弊端。但“割前脱粒”这项研究,欧洲高尔人早对它就有过探索,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如澳、日、苏联、意、英、法、菲和我国十余个单位也都进行过研究,然而始终未果,其难度可见一斑,被视为世界难题。
1975年末
蒋亦元从疗养院出来就开始着手“割前脱粒收获新工艺与机器”的探索研究。蒋亦元持续探索了33年,先后研制了四代样机。在科研上,蒋亦元既开发机器又探索其机理,并善于将生产实际与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
在研制第一代样机时,为了能够更加仔细地了解到样机的作业情况,蒋亦元总要亲自下到田间实地观测。他时而趴在湿漉漉的稻田中看机器的运作,时而又一路小跑与机器同步而行,有时还要爬到两米多高的机器上,因此他常是一身泥巴、两手油污。苦心人天不负,样机研制终于取得重大成果,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美国著名农机教授亨特博士在来信中说:“我觉得您的发明,在技术上具有令人赞佩的特点,您所研究的‘割前脱粒’又搂集稻草成条铺的机器是一个独特的设计,我确信它将是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展”。此时,蒋亦元难摒激动之情,赋诗抒怀:
七律
己未秋现场汇报会后志
割脱颠倒竞折腰,辗转反侧四载宵。
悉心寻觅千百度,回头蓦见阑珊处。
切搂虽好仅端倪,誉声诉苦催征号。
且赏金秋意境高,车过桃山平川啸。
随后,蒋亦元继续钻研。在经历第二代样机研制失败后,他认识到解决“逸籽顽穗”这一难题是此轮改进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落粒损失大”这一实际问题,蒋亦元经过反复思量和利弊权衡,终于下定决心采用一种能够实现防止堵塞的、气流吸运和滚筒式脱粒的装置根本性改动方案。
第三代样机耗时四年,采用气流吸运,并创制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新工作部件,构成了“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它谷粒损失少、能收倒伏水稻、稻草放铺整齐,又能将粮袋运出田间。
1990年
在1990年样机科研鉴定会上,水稻割前脱粒机引起了世界农机界的关注。在它走过的田野里,稻棵扬起笑靥,夕阳中,丰满的果实倏忽间籽粒全无。金黄色的颗粒随着气流传送欢快地进入粮袋里……马达的隆隆声,风吹稻叶的沙沙声,人们的喜悦之情融汇成优美的田园交响曲,回荡在汤原县“四块石”山下广袤的原野上……
蒋亦元在科学研究上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新,他从不愿意去搞追赶潮流而自己又无新解的课题。同时,他不仅重视机理研究,还很关切机械作业对农艺、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影响。
同时,蒋亦元更是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只要发现有培养价值且肯学的孩子,就会对其倾心培养。如今他的学生们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可谓群星璀璨。在蒋亦元的家里和他的院士办公室中都挂着与学生们的合影,并冠以“母以子贵,师以生荣”的标题。他还将体现学生工作成绩的文章、杂志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引为骄傲。
蒋亦元院士“勇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他为中国农机科技的发展和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我们心中。
供稿 | 杨政宁
审核 | 顾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