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校园新闻

常州一中青年学子深切缅怀1946届校友蒋亦元院士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深切缅怀

农机巨擘




“清明”一词,清寂而明亮。它寄托着对亲人的哀思,对踏青的向往,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憧憬……每到这个时刻,总有一些人的身影跃然眼前,他们不仅仅存在于过去,还将存在于我们永恒的记忆中。
清明的暖阳里,我们用文字来寄托对1946届杰出校友蒋亦元院士的哀思,来表达崇敬,来指引未来。




蒋亦元,系我校1946届校友。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2020年2月24日不幸逝世,享年92岁。

蒋院士一生致力于农业装备研究,始终奋战在科研、教育第一线。

他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并率先取得成功,推动了中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这项创造解决了“落粒损失大”和“不能收获严重倒伏水稻”的难题,实现了国际首例摘脱籽粒同时将青绿稻草作青贮饲料收获技术突破,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为“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展”,经过20多年的研究,终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工程领域内首个最高奖项)。
他在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方面,对传统理论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他指出了学术权威墨菲(G·Murphy)的π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组分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这一论断的重大缺陷,首次提出并证明“组分方程可以具有不同形式”的结论,显著提高其预测精度。)

11.png

他始终心系母校的发展。在一中建校80周年之际,他亲自到校为“一中科学院小院士”颁奖,并开设专题讲座,指导青年学子要热爱科学,强农报国。在建校90周年之际,蒋院士特地发来祝福视频。他为后辈树立了言传与身教的光辉典范。

12.png

(蒋院士为自己的院士塑像揭幕)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树家国情怀,立奋斗之志

一生无悔的选择

1946年,蒋亦元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考入金陵大学就读于理工学院电机系。大一那年,他第一次见到了校内许多先进的美国农业机械,还有美籍教授执教,遂萌生了转系攻读农机化专业的念头,“我忘不了厚余乡村田野里那些辛劳的农夫。”
       但教务处的老师却告诉他,由于电机系和农机系分属不同的学院,要转系的话就必须放弃已有的学籍,重新参加入学考试。那意味着一旦考试失手,就失去了继续在该校就读的资格。面对风险,蒋亦元没有退缩,凭着扎实的学习功底和放手一搏的勇气,他如愿以偿。
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蒋亦元已经作为系里的学生助教给新生开课了,并被系主任内定留校任教。一条灿烂而平坦的生活大道已经在蒋亦元脚下铺就。然而,他却谢绝了母校的挽留,告别杏花烟雨的江南,只身奔赴飞雪连天的东北。
谈及当年这个令人倍感意外的选择,蒋亦元深情地说:“我太热爱农机化这个专业了。”1950年的东北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既是我党老干部又是留美学校畜牧与农业工程专家的沈阳农学院院长张克威专程来到南方招聘教职员工,在南京作了一场报告。“他说东北地大、人少、土壤肥沃,马铃薯长得碗口那么大,玉米长得噼啪响,非常适合搞农机化。就是这番话,听得我热血沸腾。我决定到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去闯一闯。”会议刚一结束,他们这个仅有五名同学的班级,一下就有3位报名。
自此,蒋亦元便把他的命运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农机学科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



高一3班:王天逸(自管会学习部部长);高一5班:张芷宁(人物研究社社长)高一2班:黎恒轩;高一3班:许轩昂、石睿、梁天瑞;高一5班:张玛丽、刘轩宇;高一8班:徐扬;高一12班:王远;高一9班:周珺涵 




树家国情怀,立奋斗之志

饮水必思泉源


在回母校常州一中回访时,蒋亦元曾语重心长地对母校的学子说,必须“把一生看作一个整体,不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动摇长远的目标。今天正在享受着昨天所创造的成果,或在呷吞着昨天酿成的苦酒。同样,今天又在为明天铺设着康庄大道或正设置着层层叠嶂。



照亮前行的路

清明淡素的阳光给这个黑白的世界增添几分色彩,它将历史长河中那些光辉的人生历程照耀的灵动,引起深深的怀念和哀思,站在窗边,想起蒋亦元院士波澜壮阔的人生。
蒋亦元院士,“德艺双馨,农机巨擘,勤于思践,敢于胜利,贵在奇正,重于专律,锲而不舍,韧于成败”。
蒋亦元院士一生致力于农业装备研究,长期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始终强调农机农艺融合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既探索机理、攻克技术又创制机器,敢闯难关、勇开先河、成果丰硕。“一粒米,十滴汗。” 蒋亦元自幼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感情深挚。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农民脚踩泥土,弯腰躬耕,艰辛劳作之疾苦让他感同身受。受“科学报国”的感召,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的他,离开富庶的故土,将毕生心血挥洒在千里之外的东北黑土地,一生致力于农业装备研究,被业内誉为“德艺双馨,农机巨擘”,他将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对真理的追求结合起来,数十年如一日,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带领团队创造出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解决了“落粒损失大”和“不能收获严重倒伏水稻”的难题。填补国际空白,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蒋亦元院士追求真理,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通过多年精确的实验,首次提出并证明组分方程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使预测精度显著提高。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矢志不渝报效国家这是蒋亦元院士永远坚守的情操!
蒋亦元院士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中国农机事业的沃土上,熔严谨激情于一炉,把科学理论与哲学、艺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富有创造力的教育家和科学家。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教育风范和高尚品格,不断激励后辈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蒋亦元院士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那么我们这些后代该如何回应院士的教导和期待呢?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思忖良久,答案只有一个:中国在我们当代青年的手里!蒋亦元院士的光芒依旧照耀着华夏大地,仿如一颗颗明亮的启明星,他的智慧就融入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应当不负韶华,积极学习,以蒋亦元院士的精神和追求为汲取知识的动力,建设成一个科技水平更加先进,国力更为昌盛的中国!
黑白的世界顿时充满了光彩。在这个淡素的清明,无数人漫步在对死者的万分悼念与未来生者的无限期待之间,他们默默地拭去眼泪,但依然用微笑面对今后的生活。因此我回首,但我更加坚定地望向前方。
——高一3班  王天逸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