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神秘震撼的历史记忆·神秘可爱的珍稀动物
——成都研学二线第一天记行
叹,地下千年宝
三星堆,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将我们的历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而它自己只不过是默默地躺在富饶的四川盆地,默默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灵魂的滥觞……因此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不是因为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也不是因为夏、商、周,而是因为我们有三星堆及良渚。
清晨的三星堆历史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凉爽舒适,清新安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伴随着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和拍打翅膀自由飞翔的声音,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成都研学队开始了一天的游玩参观。
一进门,一个大大的“蜀”字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往前走,一座高大的青铜大力人像吸引了我们,它身高26米,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远方,头戴莲花高冠,冠上刻着一些奇怪的图案,身着三件黄袍,据说这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件黄袍呢。
接着,我们参观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神杖。这根神杖浑身是金灿灿的黄金,上面雕刻着一只小鸟嘴中含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鱼。
整个上午,我们还参观了“青铜神坛”“青铜鸟”等,领略了恢弘的古蜀文明。
这样子的文明,曾经在这中华大地的西南一隅存在过,千年前仅仅一瞬,便给后世留下诸多奇绝的想象。这无言的文物也依然还在用千年的无言述说着蜀地最初的记忆。如此一看,这区区一个博物馆,便是一个文明整个幼年时期的气象了。
(吴承莉、史馨茹、李子腾供稿)
通天神树、玉壁、金杖……眼前的这些文物之所以能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不仅仅因为他们代表着某个时代的物质成就,其真正的价值与魅力在于它们所凝聚着的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从玉壁的小孔中,你大可以窥见千年以前人们的祭祀习俗与生活方式,大可以猜想彼时人们的生活图景。这种引领湿的发现与探索,正是一代代考古学家所着迷的所在。
虽然我们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参观结束了,但正如导游小姐姐所说:三星堆留下的绝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历史的问号。它们从何而来,为何兴盛,神秘的符号蕴含了宇宙中的什么奥秘,巧夺天工的金权杖,青铜神树是否出自于神的手笔…三星堆遗址静静地等待着答案。我想,这次参观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个思考的空间,它让我们对自己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敬畏,同时也让我们对神秘的青铜时代产生了无限遐想。
(庄嘉林、俞铭一、于徐栋、殷凯文供稿)
戏,林间活化石
2019年8月4日,成都研学第二天,雷阵雨突降,天气湿热,大熊猫基地人山人海。据导游介绍,熊猫有三个问题:1.我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2.我的尾巴是什么颜色?3.我去掉黑眼圈长什么样?漫步在阡陌小路上,看到了第一只大熊猫,悠闲地坐在小池塘边。抬起头,一只大熊猫爬到高高的树上,憨憨地坐着眺望。太阳产房是熊猫小宝宝的保育室,在太阳产房,我们见到了可爱的熊猫宝宝。仔细的观察,熊猫是双眼皮,有着白色的尾巴,去掉了黑眼圈的绿豆眼。胖嘟嘟的身体、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大熊猫这样的“萌物”,如今正受到世界范围的欢迎。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不仅象征了中国,也作为中国外交使者。中国见证了熊猫的繁衍,熊猫也见证了中国的成长。
(袁心怡供稿)
叹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成都二批研学第二天记行
出发前虽然阴云密布,小雨连绵,但仍然对坐落在岷江之上,身处山林之间的都江堰充满憧憬。首先了解了都江堰的历史--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通往分水鱼嘴的道路上最让我惊心动魄的就是悬空而立的吊桥,身处桥上,一眼望去便是激流勇进,波涛汹涌的岷江奔流。再加上吊桥的左右摇摆,内心既有些惊慌又充满着赞叹——一种对大江奔流不息的澎湃。
(梅誉扬供稿)
我们今天参观了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由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岷江与成都两端落差达近300m的独特地理位置,造成了这一系列灾害的发生。“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的这句诗就是古蜀地区的真实写照。
或许老天想给都江堰换一个最能体现其作用的皮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坐落在狂风暴雨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踩过飘摇不定的安澜桥,在滚滚逝水中体现了一股风雨欲来的气势。“凭空桥架锁”。在“大弦嘈嘈如急雨”“过江千尺浪”的氛围中,我们更加感受到了都江堰的重要性。“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等一系列工程使得都江堰能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岿然不倒,并且成为成都控水,分水的重要工程。
只有亲眼见证,才能领略魅力,不一样的天气,仍是气势磅礴的都江堰。
(祁棚轩供稿)
它是一项始于秦时修建,曾为汉时军护的水利工程。古书有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地自古不断的洪涝灾害是制约成都发展的自然因素。“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李冰出任蜀郡太守,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而与他共筑宏伟工程的千百万人民,也被幻化为了李冰之子。
山路崎岖。由北门入景区,沿岷江西侧步行,我们首先到达了安澜索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桥上行走,保留原貌的安澜桥坚韧雄伟,湍急的岷江河流从桥下急驰而过,古代工匠的智慧着实令人叹服。站在索桥终点向回眺望,秦堰楼埋身于茂密的山林中,二王庙在山脚盘踞。
继续向景区内深入,沿着岷江向北而行,我们就正式来到了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因此碑文上说到:“四六分水,二八分沙。”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在参观完主体工程后,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我们青城山之行,考虑到学生安全,教师、导游团队向校领导报备后,结束了我们一天的出行。
都江堰之行,我们探寻到它飞沙分水的建造秘籍和埋在水下的镇河神物——那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改变和利用自然的完美展现,也是世界建筑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沈晁君供稿)
感川·武侯夏意·金沙灿烂·民俗震撼
——成都二批研学第三天记行
早已过了春天。锦官城曾住黄鹂的树影里,如今只有蝉鸣——不合时宜的嘹亮,几乎盖过其它一切声音。蒸腾的湿气抹浓了深绿的竹林。绿影中兽面纹砖瓦的隙间里,透出紫红色斜阳晚霞般的墙面,悬着描金大字的牌匾。
汉昭烈庙,武侯祠。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纪念他们的英雄和神明。石碑上刻下的是岁月,是风刀霜剑摧残不了的意志,是历史长河中过往事业的敬重和民族变幻而又不变的魂灵。
三顾频烦天下计。历史的烟云里,人们选择了记住孔明。细想来岳飞本不用悲愤,后人自会将秦桧之流唾弃。而他和那位本躬耕于南阳的丞相一样,接受了多少代人的敬意。因为人民之心如清潭透亮,他们看得见谁赤胆忠心,为国为民,也看得见谁阿谀谄媚,见利忘义。于是我们有了武侯祠,有了回廊旁的松柏长青。
“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想,“名垂宇宙”大概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敬意。
(刘丹妮供稿)
太阳神鸟留下惊鸿一瞥,黄全面具附着古蜀神祗。远古家乡,王都剪影,千载遗珍,天地不绝间解读金沙,剖析迷雾。
博物馆设计独县匠心,别出心载。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者皆采用斜坡型外观,喻示着金沙遗址冉冉升起,古蜀文明星火燎原。不仅如此,甚至两馆间的园林区更是将“自然之美,草野之趣”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繁花碧树点缀眼帘,浓荫芬芳吹拂客心。
碎片拼接遗迹,晨曦再现远古——遗迹馆
大型遗迹套箱展示,定向查询系统,导游线上讲解。我们走在科技之中,重观古蜀国宗教祭祀场景,追忆金沙先民生活剪影。兽骨,陶片,青铜,玉石, 目不暇接,震撼人心。
极简流畅神韵永传,精湛辉煌文明再续。
龙的鳞片与雁的羽毛,振翅在同样的天空;鱼的沧海与蚕的桑田,穿行在一指之间。太阳神鸟金饰,构图凝练,扑朔迷离的哲学思想,宗教理念;非凡瑰丽的艺术创造,工艺水准,完美结合,融会贯通。黄金面具,表情威严,脸部丰满,与三星堆遗址颇为相似,再次证明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之间紧密的承袭关系。它们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秀。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看见一颗心跨越时间的力量。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致敬,不死的远古魂。你妙笔生花浮沉华复千载;我拙笔初稚言道蜀锦素裁。曾城填屋华,众星尚争光。
(吴田供稿)
就过晚饭,等待我们的是期待已久的民俗表演。
节目主要包含了茶艺、川剧、皮影戏等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加之中国风情的魔术表演。节目精彩纷呈,干货十足。
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积极的创新融合发展。
传统艺术面临传承难、受众人群不断老去的问题,也在迫切地寻求适应和发展。面向年轻人,面向大众,让传统艺术走进我们的现代生活成了重中之重。
在提倡国风艺术方面,我想“苏林中国风”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魔术这个词源自西方,然而中国的杂耍跨越漫长的时光岁月,形成了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让传统的魔术红起来,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带动多种感官的沉浸体验。中国风魔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华美神秘与动感十足的音乐灯光结合,煸炒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美到极致令人赞不绝口。
传统文化还可以从精神层面上提升,节目“兄弟”从别样的艺术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手足情深的画卷。通过讲述聋哑的弟弟和失去左腿的哥哥之间真实的经历,将苦涩枯燥的技艺修行,摩擦出动人的温情。痛苦只是暂时的,成功虽远,我们筚路蓝缕也要一起成长。至情至深,方现艺术本色。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必然是苦涩而艰难的,可是我相信传统文化不会逝去,因为文化永远沉淀在我们心里,刻在民族的骨子里。那记忆里朦胧的美,亘古长存。
(薛家成供稿)
出川·溯学府雄风·感特产魅力
——成都二批研学第四天记行
在研学的最后一天,阳光明媚,暖风裹挟着微醺的气息,上午的第一站是四川大学。在历史的长河里溯流,这座拥有过34个名字的高等学府有过灿然一方的落寞,有过文革后的劫后新天,但这座屹立不倒的学府,就像馆中设计的船模,即使筚路蓝缕,但从未摒弃前进,如日方升。
在阵阵浓郁的酒香中,水井坊的历史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制作工艺到国际多元品牌,酒的故事正在上演也不会停止。
宽窄小巷,这座以古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商业区,让我们感受美轮美奂之景,十里飘香的美食,涌动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
在下午,我们感受了成都漆器,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与言传身教下,我们既了解了漆器的背景,又学会了自己动手实践,道道工艺细致入微,追求完美。
黄昏下的成都,蓝色云彩的罅隙中是黄昏之光,晚饭的火锅辣味十足,在觥筹交错,欢畅交流后,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活动。
待归龙城,再忆蓉城。
(原高一八班同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