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游滕王阁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在8月14日下午,我们终于来到了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滕王阁。滕王阁位于具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的南昌,经过历代重建,如今的滕王阁已经不再是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那座了。
空中飘着细雨,像是一层帷幕,使滕王阁变得朦胧,穿过雨幕向前走去,仿佛穿过了厚重的历史,一步一步接近这座命途多舛的名楼。走进滕王阁,古典建筑之美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红墙绿瓦,黄色,蓝色,白色的花纹互相交错,华贵而不失高雅,虽是现代作品,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古楼的沧桑。
登阁观赏时雨已经停了,倚着栏杆眺望,只见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再有微风撩动衣衫,有飘飘欲仙之感,似是神仙登楼俯看人间,难怪王勃能在此写出千古名篇。王勃早已作古,滕王阁也面目一新,但这都不能否定现在的滕王阁是对过去的滕王阁的一种文化继承。我们虽没有看到与落霞齐飞的孤鹜,也没有看到与长天一色的秋水,但我们登楼是还是不自觉的吟诵出这两句千古名句,这句话已成经典,与其说没有滕王阁就没有这句名句,倒不如说没有这句名句就没有滕王阁,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使滕王阁成为一座名楼,滕王阁是随着滕王阁序的流传而存在至今的。因此真正有价值的其实不是滕王阁这座楼,而是它所继承的一种文化的价值。
时间不早了,我们走下滕王阁,穿过了厚重的历史走回了现实。回首再观滕王阁,它依旧矗立在那里,它所象征的文化也依旧矗立在那里,并将长久地矗立着。
高一(1)许桁宽
一支不谢的仙曲
10个多小时的旅途奔波后,滕王阁是疲惫的心灵最大的安慰。汽车在南昌城里七绕八绕,眼前的凌乱终于在见到滕王阁的一角后化为乌有,细雨绵绵中,思绪薄薄地依偎着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
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绝不会空有虚名。站在主楼前,远远地便能感受其瑰伟绝特。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建造这座楼的李元婴,但是提起滕王阁,总会想起那个大唐才子,王勃,那纸惊世鸿篇,《滕王阁序》。豪情寄于笔墨,千年的文采化作赣江的波,伴随赞美生生不息。滕王阁经历无数次的兴废,现在的楼阁虽然不是王勃当年吟韵的那座,但他留下的脚印就如他的文字那样,深深地嵌入这片土壤里了。有聚有别,古今皆然。
整个滕王阁的楼层明暗有致,一楼为明层,有回廊环绕。抱厦正门,潇洒秀丽的巨幅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赫然在目。
王勃当年为滕王阁作序就在此楼阁的二楼,我们想像王勃当时作序的情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再遇神来之笔,滕王阁便注定了要扬名天下。踏入二楼,被大厅内一幅长卷壁画《人杰图》深深吸引。一副画卷,就如一个世界,将眼光描向画卷的时候,江西的古代名人鲜活在我们的视野。江西山美水美,一代一代的风流人物为江西的丰饶作下了永久的注脚。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全心感悟他们的精神内涵,心境空明。
品味三楼,如品一杯陈年佳酿,在三楼的外厅里,最醒目的当数南昌画院阮诚先生设计创作的壁画《临川梦》了。作者以浪漫的手法,充分表现了汤显祖临川四梦。可那毕竟是梦幻一场,无论梦多么美好,终于有惊醒的时候。其实历史又何尝不是一场梦,随着历史人物的退朝,那些曲折离奇的现实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
一直期待着如王勃所描述的美景,可是导游姐姐却一直笑着让我们再忍忍。五楼是最佳观景点,终于再也按捺不住,踏出拥挤的内阁,眼前的开阔与壮美便是永生难忘的美景。倚在五楼放目远眺,只见迤逦横翠的西山,风起云涌的南浦;凭栏俯望,便有浩浩江水,片片洲渚,生动视野。偶尔几只鸥鹭上下翻腾,静中有动,相得益彰。暮霭沉沉,山水相映。眼前的景色已不如从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未能将这样的人间奇景大饱眼福,但我却能将王勃昔日的怦然心动,感同身受。我醉了。
跨越千年来爱你,滕王阁是一直不谢的仙曲。
已忘了离开时是有多么依依不舍,红色之旅才拉开序幕,我知道,必定不虚此行。
高一(2)许宸铭
7月15日
初至井冈
入眼满是绿,很想把今天上午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录下来,是不是井冈山的景.的物便会着了革命的色彩?雨点刺刺地,密密地击在窗上,像是在抗争,远处的一阵惊雷也像极了一声枪鸣。
犹记得那阵悸动,像着了魔一样,情不自已地伸出手,当手指碰到石壁,冰凉的触感,心不由一惊,条件反射地想要缩手,但心里涌出的亲近感和扶上去的想法一下打败了这种条件反射,细细地抚摸,那些个不相识的名字,一个个细小的字,刻镂的触感,凉凉的,一种游走的痛。第一次觉得与革命烈士距离那么近,一个个曾经鲜活存在过的生命。轻轻叹息,也许一直以来,给他们加上“革命烈士” 的称号,拉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许不必将他们提到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他们“只是”在那个时代里绽放了最美的珠华,而这种珠华永远存留。他们也曾是芸芸众生,而我们作为现在的芸芸众生,也正踏在绽放光芒的路上,感受到指腹传来的触感—这是属于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持,拉近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我们与奋斗,坚持这些井冈山精神之间的距离。
可以说,今天的16:30是最近几天以来唯一的意外,但不可否认,它带来了惊喜。盘盘曲曲的阶梯在树林间萦回,做各种额外功,肌肉的无氧呼吸产生的各种乳酸在身体里作祟,久不经锻炼的身体远不能经得起负荷量,不一会就气喘吁吁,稍作停顿喉间就涌出一股独特的属于血的甘蔗味和丝丝铁锈味。台阶一阶阶踩过,眼前的景,物,路渐渐有些恍惚,侧身一听,同伴也是气喘连连,只是一阶阶,直到顶峰,有人喊肌肉反应,却从未有人喊累,从未有人选择放弃。顶峰视野极为开阔,俯身,双手撑着大腿抬头看,不期然看到同伴也都是同样的动作,不由得相视一笑。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走一段艰难的山路,但我们作为现世的一员,已经无法选择不参与,既然不可避免,为何不享受这个过程,既然都走了,便坚持走到头吧,那种无法抑制的欢欣和成就感只有到达顶峰的人才能够享受。
有些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了:很苦很累,但坚信路总有尽头,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大家一起,一起努力,一起坚持。是否有这样一个晚上:雨急风骤,泥泞的山路极不好走,饥饿,疲累,但终没有人开口说些什么,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只是向前走,心中两个字:坚持。
之前始终觉得所谓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离我们有点远,但今天一旅,却着实触到了些—坚持。
高一(3)朱晴
7月16日
记井冈山红色之旅
怀着一丝崇敬踏上井冈山红色之旅,15日先拜访了井冈山烈士陵园和博物馆,瞻仰了无数先烈的墓碑,心中沉淀着敬畏与感恩,敬重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铸成钢铁城墙保家卫国,用灵魂捍卫祖国的尊严,感恩建国建党时所有的牺牲,以此成就中华民族的辉煌和我们今日的生活。
如果说15日的参观带我们回到了建国前的军旅生活,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红色的气息领略了生命的凝重,那么16日的游览更让我们感叹井冈山的险要。
登上主峰杜鹃山,站上三大观景台,山下景色一览无余。一片深沉的墨绿上覆盖着若隐若现的白云,绿的寂寞庄重,白的灵动清秀,两者层叠,呈现出的恰是一幅水墨山水图,无需题词,更不能用凡夫俗子的印章局制画面,这就是一个延伸的立体空间,远景飘忽不定,而身边的一草一木又那么的真实。
我想当年的红军并无心欣赏这块自然宝地,在他们眼中,冰清玉洁的烟雾只是掩护的工具,树木茂密的森林是与敌人周旋的场所,片片原野正是军粮的来源……而这何尝不是对井冈山最美的诠释呢?
自然景观原本质朴,而这片用战士鲜血灌溉,见证红军战斗的山峰更不乏灵性,来到这里,心灵的震撼远大于视觉的触动,只感到心里多了一份沉淀,我相信这不是海拔高度的体现,而是我们成长成熟的见证。
四天的旅途,有滕王阁的雄伟壮观,有烈士陵园的肃穆庄重,有博物馆的真实沧桑,有杜鹃山的秀丽灵动,有龙潭瀑布的一泻千里,浩荡尘埃……
这四天,使一群中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有了具体的体味,是一群生活优越的青少年懂得了建国的艰辛,捍卫祖国的不易,是一群稚嫩的孩子对生命灵魂有了深刻的感知。
也许这就是井冈山,用战士鲜血灌溉,灵魂捍卫的井冈山,直到今日,依旧有天空的高度,大地的广阔。
高一(8)曹逸云
红色摇篮
大雨滂沱,在雨声中我们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的摇篮,一个铭刻着荣耀与伟大的殿堂即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赶了这么久的山路得先填饱肚子。于是,我们去了胡锦涛主席曾经去过的农家乐,美美地吃了一顿山村野味。
再后来,我们去了碑林和黄洋界……
当年的残墙弹痕累累,可见当时战争的惨烈。我们看到了当时毛泽东投奔王佐的情景,毛用步枪作为晋见礼,换取了落草为寇的资格。旧居门前树下的“读书石”倒别有一番意境,游人争先恐后在此留影。屋后的一棵红豆杉和一棵柞树,传说随毛的去来而几度盛衰,若真如此龙潭位于茨坪西北7公里的崇山峻岭之间,五神河在这小井峡谷中陡然跌落五级绝壁断崖,形成碧玉、锁龙、珍珠、击鼓、仙女等五潭五瀑,龙潭是她们的总称。刚到龙潭时,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古木参天,树荫蔽日;崖壁陡峭,鬼斧神工;深潭碧水,蓝若宝石;缠绵小溪,清澈明亮;尤其是那迷人的瀑布,人未近而声先至,震耳的水声夹着冷烟般的水气扑面而来。这水气挟势生风,吹弯了潭周围的树木,也给游人带去沁人心脾的富氧呼吸。昂望瀑布,犹如通体雪白的仙女在翩跹起舞;俯视瀑布,则象顽梗的蛟龙在吞云吐雾。若要细分五个瀑布的特色:碧玉瀑高67米,气势磅礴,当为五瀑之首。锁龙瀑被巨石阻隔,水声暗哑,似被锁的蛟龙急欲出洞。珍珠瀑落差高,水声脆,潭面湛蓝,高处散落下来的水珠,真应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景致。击鼓瀑巨石挡水头,声若击鼓。仙女瀑最具特色,正视像起舞的仙女,侧看像出水芙蓉。如此情景,怎么不让好水好色者流连忘返!多情,倒不愧为“宝树”的称号。
高一(4)周筠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