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党委>>理论学习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根据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现就“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人才强教、科研兴教战略;提高教师职业标准,改进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聘用制度,推进教师管理和专业发展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区域均衡,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敢于创造、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人民教育家,为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一)教师师德修养全面提高。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规范,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热爱教育事业;综合素养、教育能力全面提升;自尊自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优秀教师群体不断扩大;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普遍满意。
  (二)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城乡、区域、不同学段的教师与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相适应,师生比合理;各学科教师结构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相适应,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问题逐步解决;校际之间优秀教师分布比例基本均衡;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保持在70%左右;教师年龄结构比例与教师专技岗位结构比例相一致。
  (三)教师专业能力切实增强。全体教师均完成在职轮训任务,积极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扩大省级以上课题的比例,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切实增强;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建设,主动改进教学方式,校本研修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增强,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四)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幼儿园、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学位)分别达38%、70%。初中、高中、中职、高职高专、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分别达7%、18%、20%、65%、95%以上,其中中等学校、高职高专、本科院校教师博士学位分别达5%、30%、50%以上。
  (五)创新团队和学术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在职特级教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总数达110名左右,建立名教师工作室70个左右(其中德育名教师工作室25个左右),市“五级阶梯”教师比例达17%以上,省、市职业院校教学名师20名左右,中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75%、85%以上。培养一批优秀教研员。
  (六)提升青年教师发展能力。青年教师普遍胜任班主任工作和循环教学,掌握课堂观察基本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学校培养青年教师机制更加完善,广泛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互助团队,深入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大练兵等活动。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编制部门结合学校集团化办学、小班化教学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苏锡常示范区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等教育改革举措,根据发生变革的教育形态,探索多元化的编制机构配置和管理方式。完善教师引进机制,把好教师入口关,人社、财政部门要从人事政策、财力保障方面,支持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科学实施岗位管理,完善岗位周期晋级条件、方法、程序,公平、公开、公正组织教师竞聘各岗位等级。完善聘用制,形成教师进得来、出得去的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科学实施绩效工资,改进教师绩效考核、奖惩和岗位薪酬分配办法。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职务评聘、培训进修、政府奖励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二)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以敬业、爱生为核心内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严格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常州市系统推进师德建设规定,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言行,增强依法执教意识和提高依法施教能力。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治学态度,增强教师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注重师德激励,建立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总结、提炼和宣传机制,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优秀教师对于师德建设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深入开展优秀教师进社区免费导学活动,扩大范围,造福人民。加强教师违纪违规行政惩处的力度,重点惩治进行有偿家教的教师,弘扬高尚师德的主旋律。
  (三)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职务结构比例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形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编制使用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当倾斜,适当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编制。改革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引进方式,采取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发放补贴等多元化途径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采取全员轮训、挂职锻炼、专题培训、自学研修等方式,增强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内城乡、校际之间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原则上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校际间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中高级职称及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在评优晋级、职称评聘等方面,对长期在农村地区、薄弱地区从教和有支教经历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
  (四)全面促进专业发展。实施教师知识更新工程,开展五年一周期的市级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提高教师教学、教学研究能力,重点提高教师民主管理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用科研创新推动教育发展。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保健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能力。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进教师自我更新,主动发展。分类、分层建立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好一批国内外教师培训基地,改进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大力推进订单式、菜单式培训。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实行编制内特聘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在企业设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打造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专兼互补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技术能手、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和职业教育专家。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重点提升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五)提升校本研训成效。建设网络研训平台,坚持以校为中心,研制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校本研训机制,基于办学特色和实际教学问题,构建校本研训课程,广泛开展案例教学、现场诊断、专题讲座、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校本研训活动,改变教师日常工作和教研方式,构建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专业能力管理模式,形成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机制和特色。促进教研、培训机构的功能转型,加强校本研训的研究,密切与学校的联系,充分发挥诊断、指导和服务功能。帮助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引进外部智力资源,建立专家库,整体提升校本研训水平。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小班化教学等条件下的校本研训新形式,大力培育并评选表彰一批校本研训基地学校、基地集团,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六)创新管理队伍培养方式。倡导教育家办学,建立校长准入、选用、培养新机制,组织实施导师引领下的校长学习研究共同体建设,创新校长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推进校长挂职锻炼、高校研修,完善校长评价办法,逐步提高中青年校长在全市校长队伍中的比例,提升校长学术水平、引领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校长培养质量,建立教学校长培养中心组,通过专题学习、顶岗交流、学术沙龙、教学观摩等形式,推动教学校长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能力。常态化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机制,完善中层干部培养培训体系,深化中层干部挂职锻炼和交流工作,对中层干部进行动态管理,促进中层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七)多元培养优秀教师。实施优秀教育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若干外籍教师,引进5至10名高层次教育人才。启动实施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教育拔尖人才选聘“绿色通道”和专项奖励机制,健全江苏省人民教育培养对象、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培育机制,提高“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建立优秀教研员培养制度,制订教研员条件标准,遴选、招聘杰出人才进入教研员队伍,培养一大批优秀教研员,进一步增强教研员教科研和专业指引、评价、示范能力。广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立一批教师孵化基地学校,进一步优化“五级阶梯”评审标准、程序,改进管理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优秀教师教科研奖励标准,每年资助一批优秀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著,设立常州市教师终身成就奖。组织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研修,通过名师指导、项目资助、课题研究、高校研修等方式加快优秀教师成长。加强教育教学特色教师培养与选拔,评选、奖励卓有贡献的特色教师。
  (八)加速班主任专业化进程。创新班主任培养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和工作方式,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建立班主任工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实施班主任工作导师制,大力培养优秀青年班主任,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所有学科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意识和能力。
  (九)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步伐。各学校要科学制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每一位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举措,严格考核。加速高移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增加专业成长、发展的各种机会,完善导师制,组织外出进修、国外学习,建立校内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全市中小学扎实开展三年一轮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大练兵活动,市组织抽查大奖赛。全市建立50个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建立名师专家顾问团。新教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用6年左右时间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
  (十)切实改进教师评价。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强化师德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前置性作用,优化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机制,以评价引导、规范和监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研发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平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有机整合绩效考核、岗位等级考核、年度考核,变结果型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增强教师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有效性。积极推进教师自我评价,建构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超越的发展机制。改进评价方式,常态化组织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综合运用教师互评、行政评价和学术组织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规划,完善政策措施,进行目标管理,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教师管理职责,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各级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予以编制、经费保障,努力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保障有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的各项要求,各地新增教育投入要重点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教师培训经费支出占教师工资总额的1.5%以上,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低于5%。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名特优教师、名校长的培养提高。设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和企业兼职教师专项补助经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捐资设立各类奖教基金(资金)。
  (三)提高教师待遇。严格执行教师工资政策,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从生活上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进一步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
  (四)明确学校责任。校长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重点建设好教研组、备课组,努力创建教师队伍建设示范校。教师队伍建设效果与校长任用挂钩,与学校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评优晋职晋级以及绩效工资挂钩。
  (五)创设良好氛围。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积极鼓励、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劳动创造,更好地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的共识,大力宣传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完善优秀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在基层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