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英国,摆脱了曾被大雪覆盖的阴霾,重新回到了蓝天白云之下。逐渐转暖的天气,使我的思维随着莺歌燕舞慢活跃了起来。半年来的文化冲击与我心灵不断碰撞,所迸发的火花散落一地,以至于现在不知道先拾起那个好。
在这个多元化文化的国度,每天各种肤色的人都与我擦肩而过。我和英国房东聊生活、和法国美女聊浪漫、和意大利帅哥聊美食、和非洲大姐聊贫困、和葡萄牙房客聊旅游······ 当然,最多的是他们听我描述我的祖国。聊得越多,我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越匮乏,而我心中的使命感也越来越强烈,我要让他们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英国媒体对我国的各种负面报道,已经让很多人对我国的印象根深蒂固。他们眼里的中国,依然是落后于英国几十年的贫穷大国,是一个被执政党不断洗脑、没有人身自由并有着很多奇怪习俗的国家。甚至英国的孩子们也认为,香港和中国是两个国家、吃猫狗肉在中国非常普遍、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一妻多夫(即“走婚”)、中国的文字只是一种绘画或符号、中国人长得都一样、中国也有万圣节和复活节······要扭转英国人对中国的片面看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作为一个赴英汉语教师,我现在能做的,是让英国的孩子们正确地了解中国,让正面的影响力伴随他们成长,并让他们把这些影响力传递给他们的朋友甚至他们的后代。孩子们参加我的中文课半年来,逐渐对中国有了大概的认识,并且在语言方面,他们已经能用中文作自我介绍,描述自己及家人的喜好、属相,也能根据拼音正确地读出很多中文词汇。这让我在教学中获得了很多成就感,也让我更有动力当好中英文化的桥梁。
虽然英国人对中国误解不少,但一个黑人朋友对中国的看法倒很让我感到欣慰,她认为中国是与美国地位相当的大国,是今后国际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是有法制、守规矩、讲文明的礼仪之邦。她眼里的中国人不会吵架,更不会打架,永远都恭谦有礼。但她的评价倒让我觉得有些羞愧,如果她看到中国人挤公车时争先恐后、开车时横冲直撞、看到他人有难时冷漠无视、在金钱面前见利忘义的林林种种现象,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有学者曾说:中国和美国最根本的差距是什么?是政治影响、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吗?不是。是航天技术、股票市场吗?也不是。中国与美国的最大差距是国民平均素质的差距。大国综合国力的比较归根结底是国民平均素质的较量。
在中国素质教育当道的今天,我们还用为下一代的素质感到担忧么?然而在英国半年来的生活让我明白,素质教育远远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光凭学校单方面是无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大,但却常常被忽视。
英国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会过分宠爱和迁就。经常看到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步行,孩子身高还不到父母的膝盖,为了跟上大人的步伐,他们不得不一路小跑,但父母绝不会因为孩子太小走得慢而放慢自己的脚步。父母也经常撒手让孩子自己走,摔倒了也不予理会,孩子也许会哭,但仍然自己爬起来,继续跟上父母的脚步。有时孩子太小,摔倒了爬不起来,父母也只是笑着过去拽一把,但绝不会哄半句。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上学都是自己背书包,外出旅游时都是自己拖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箱子,装着自己的随身物品。父母与孩子的谈话都是成人化的语言和态度,因此这里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都会像成年人那样与我交谈,并且言谈间不乏一些成熟的观点,完全没有幼稚的童言童语。在课堂上表现不佳时,老师会严厉责备,让他们在教室或者办公室门外罚站,甚至中午吃饭时间留在教室里自我反省,知错之后才能去吃饭。
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们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有些孩子甚至到了高中,依旧是父母帮着叠被子、挤牙膏、打洗脚水、削好水果热好牛奶端到面前,每天接送上下学。孩子非但不懂愧疚和感恩,还经常嫌父母太烦太罗嗦。有些孩子甚至养成了乖张暴戾的臭脾气,在家骂不得、更打不得,稍有不顺心,就一哭二闹三出走,在校
反观我们多年来的素质教育,大都是学校在单方面一味努力。除了依旧要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应付日益残酷的高考竞争之外,还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口号,开展各种相应的课外活动。但家庭教育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给素质教育打了不少折扣。只有家庭和学校双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出真正高素质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