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理解>>活动课程

行走在英伦的日子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前
 

一转眼,王老师在英国已工作和生活了100多天,她对英国的了解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她在异国他乡的感受: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这片遥远的异域之土上行走了近三个月了。远离家乡和亲友的日子,让我感到很不真实。我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在惊慌失措的同时感受着非比寻常的刺激和喜悦。

飞机一起一落,眼睛一闭一睁,十个小时之后,我就踏上了英国的土地。深呼吸,准备迎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给我的震撼,正如二十年前初到大上海时所感受到的一样。但震撼并没有如期而至,心上笼罩的竟然是失望。即使是在最繁华的伦敦,我也没有感受到多少如大上海般的现代都市气息。我的学校,只不过郊区的一个二层楼群的陈旧建筑,不要说跟现在的市一中没有任何可比性,甚至都比不上几年前一中的老教学楼。我的住处,就是和房东一家4口挤在一个两层小楼里,这栋旧房子,跟常州乡下的私房也是没法比的。

在这里,即使最著名的城市也依旧保持数百上千年前的古老风貌,保持着老祖宗留下的建筑文化。慢慢地我发现,英国的发达并不是体现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风格上,而是体现在每个英国人的骨子里。他们没有把数不尽的英镑花费在修葺门面上,而是花重金修葺人们的心灵。人类的灵魂修葺工程,从学校教育开始,这也是带给我震撼最大的方面。

在启程来英国之前接受的培训过程中,很多人给我们这群中国老师打了心理预防针:国外的课堂可不像中国课堂那么井然有序;中国老师在国外的地位绝没有像在国内那么高;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可绝不会像国内那么恭敬……我开展教学工作前心里忐忑不安,然而亲历英国教学之后,让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英国提供完全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并且无需入学考试,大多数学生都在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课本、笔记本以及所有学习资料,都由学校提供并且全校公用,学生每天上下学只需背一个很轻的小包。相比之下,令中国学生不堪重负的书包,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么?在一星期的推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常遵规守纪。他们是走班上课,课前必须在教室门口排队,进入教室后也安静地站着,老师下令后才可以坐下。下课时会自觉把学习用品归还到教室的角落,并安静地起立等待老师下令后才离开教室。学生的求知欲更是令我吃惊,课堂上满眼都是举起的小手。虽然有学生插嘴,但都是经过思考过后提出的见解。老师只是引导者,他们耐心自然地进行讲解,并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提供参考资料让学生当堂分组查阅,最后呈现观点。这和国内公开课的模式基本一致,但差别在于,国内的这种课堂模式仅为公开课而设,平时没有老师愿意每天用大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去讨论探索,因此这种课堂在中国就成了形式主义。而这却是真实的英国课堂,每个学生都投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学到的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没有学生会在讨论过程中闲聊,没有老师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去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偶尔的作秀。

这里的学校早晨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堂,课后是他们的自由时间,作业和复习不超过一小时,绝对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学科课程外,还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比如烹饪。我房东16岁的儿子经常自己做饭,尤其擅长做pizza。有时父母下班晚了,儿子就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父母享用。平时父母做饭时,儿子会对父母说谢谢。

英国的教育造就了英国人的素质,绅士风度在这个国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学校,小男孩们会主动给我开门,让我先行;学生们经常主动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或聊天,甚至在路上偶遇的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冲我招手。在街上,当我要过马路时,无论有没有斑马线,汽车都会自觉停下,并闪灯示意让我通过;在公交车上,每次到站,需要下车的乘客无需事先到车门口等候下车,司机会耐心地等待所有乘客慢慢下车后再启动,而没有半句怨言,而每个乘客下车时都会对司机说谢谢;汽车超车时,会向后面的汽车司机举手以示抱歉;在超市购物时,买个烤鸡大家都会自觉排队;付款时,收银员会微笑着耐心等我把所有物品打包好离开后再接待下一位顾客;在我迷路时,总有人会热心地为我指路甚至直接把我带到目的地……

我独自生活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但现在却并不感到孤独和无助,点滴的小事都让我心中倍感温暖。我没有受到种族歧视,反而得到了很多的尊重。这两个月带给我很多喜悦,留给我很多思考。与英国的教育现状相比,中国的教育确实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国情不同,我们无需抱怨,也不能全盘照搬。但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我们很快就会在各方面赶上这些发达国家,教育的进步和革新,也将会顺应发展的潮流。而我能做的,则是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探索,相信会有更多惊喜等待着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