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建设>>江苏省“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美术>>技法探究

临帖的必要性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世界上的各门艺术中,恐怕只有书法与他的传统联系的如此紧密,离开了对传统的继承,书法几乎不能前行。从临帖可以了解笔画肥瘦,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历史上有多少狂妄的“创新”者,在推倒了传统之后,也都在还没有摸到书法大门的时候就倒下了。所以,聪明绝顶的米芾在45岁以前竭力集古字,临帖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45岁以后才一变,遂卓然成大家。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中年后,自己个人风格已形成,但仍然大量临习阁帖,以至于能熟练的将不相连属的阁帖中王羲之的信札,随意剪裁,写成一幅,足见其对阁帖的熟悉程度。“临帖”是走向书法颠峰的捷径,只有通过“临帖”才能进入到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前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说的“后与古人离”。临帖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心+细心+恒心
 
   首先树立写好字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下笔坚决、果断;其次练字时要用“心”去练,不能盲目地“抄”帖,仔细观察每一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向、每一字的结构、每一行字与字的关系、每一篇整体的面貌……长期这样训练,如果你能坚持下去,你的字定会令人刮目相看——这就需要恒心。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练了这么久,怎么没有进步,反而好象退步了?这时,你不能气馁,这很可能是你进步的标志——因为你的眼光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自然你就越来越对你的字不满意了。也可能你的字正处于转型时期,显然有些看不顺眼。
 
   二、取法乎上
 
   学书必须要选择碑帖。到底临什么样的碑帖?练字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在那些方面加强练习,然后量体裁衣,选择自己喜爱的字帖。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孙过庭语)——临帖一般以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经典碑帖为主,这样少走弯路。选择碑帖的版本,尽量选择初拓本,避免修复本、翻刻本、重刻本和伪本;如有真迹墨本,那当然最好,但要注意墨迹本的印刷品质。现在市面上字帖比比皆是,良莠不齐,有些出版社出于赢利,鱼目混珠,将碑刻修整光洁,将石印本套色做旧等等手段花样甚多,学书者不可不察。建议购买上海书画、文物、西泠印社等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字帖。
 
   好的碑帖不仅供我们临摹学习使用,更可以摆在案头时时观摩欣赏。
 
   三、“专”一则博
 
   荀子曰:“好一则博”,“一”是“专一”。初学书法,要先“专”一,后博学。刚开始练字的人,先是选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集中精力,花三五年时间,专心致志练下去,不可朝三暮四,随意更换字帖。这是因为每一本字帖都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如果今天临这本,明天临那本,到头来哪一本也写不像。只有待一本字帖临像了,写熟了,掌握了基本技法,再换其他字帖,那就会得心应手,博采众长了。
 
   四、先“入”后“出”
 
   对新碑帖进行临习的开始阶段,必须以帖为主,克己入帖。临写时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此时,可以用双钩,描摹、幻灯放大,等等手段对原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与临写,临写的量要大,尽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现,做到熔“入”原帖,做到毕肖,甚至包括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等。同时要分析能与碑帖象的因素,一个细节也不要放过。经这样训练以后,对原帖已了如指掌,然后可以以其一点作阐发,笔法、形态、神韵俱可,忽略其它各点,取我所用,进行有目的的临写,再融入自我的书风,此时帖为我所用,达到“出”帖为“我”的目的。
 
   五、避免“抄帖”
 
  学书不是机械的重复,苦练还要巧练,平常练字不要养成“抄帖”的坏习惯,用笔率意、不加分析、涂涂改改是练字的大忌,“抄”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应学会“读帖”,即多观察、多分析字帖,推敲每一笔画、每一行字、每一篇字的书写——某一个字没有写好,我就对照原帖多观察、多分析、多比较,然后再临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什么事就怕“认真”两个字。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的本质,对符合时代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合,同时也是对不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的抛弃。临帖是创作的准备。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让帖中的笔画、结体节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书法艺术之门而进行创作。这是创造选择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创作中。
 
   临帖是进入创作的基础,创作是对临摹的突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