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我校语文组三位老师开设市级公开课。
贺克春主任在高一(2)班开设公开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节课贺主任贯彻学科融合理念,为所有语文老师做了优秀示范。
一上课,贺主任先播放了一段敦刻尔克海滩大撤退视频,自然地提出“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这一观点,从而进一步发问:这篇文章的主题仅仅是反战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学生一共完成三个任务。首先,贺主任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作一个“自我介绍”。“我”的身份由中学生变为德国士兵。通过向学生询问“我”是否是作者,贺主任给学生补充介绍了作者伯尔的经历。另外,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也引起关注。贺主任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以“我”的有限视角所看到的环境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普遍灾难。接着,贺主任提出,作为小说,本文情节甚少,叙述视角独特,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和大量的环境描写,甚至多处细节对刻画人物和突出主题效果明显。于是,贺主任布置第二个任务: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依据。在这一过程中贺主任带领学生重点分析了35小节对炮火感觉的描写。指出,“我”成了一架疯狂战车中的一个小螺丝钉,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阵亡纪念碑为最高奖赏。我们自然会想,为什么认知会如此受限?如此扭曲?通过分析学校环境,就会发现这种军国主义教育无孔不入。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主旨:“我”醒悟了吗?学生们各抒己见,对战争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顾鑫浩老师本次公开课的课题是《科技发展是否应该有伦理界限》,采用辩论形式展开,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特点,将文理科的知识融合与思维方式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课上,辩论双方就科技发展的利弊、伦理制约的定义、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论证科技发展是否应该有伦理界限。双方辩手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事例不断巩固自己的“防御墙”并相互质询。辩论视角由个人到群体,由国内到国外,由经济到社会,思维不断碰撞产生绚丽的花火,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思辨的盛宴。其间,顾老师精妙点评与引导,寥寥数语,尽显深厚功底。
陶琦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高二(2)班的同学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随着陶琦老师打节拍的声音,同学们跟随陶琦老师来到一八九八年的老北京城,走在前往裕泰茶馆的路上进行《茶馆》第一幕的情境创设。接下来,陶琦老师用即兴创编、人物群像等方式引导同学们身临其境,体会《茶馆》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在特定时代中的心路历程,了解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悲剧命运。相信在度过了这样一堂“好玩”的语文课堂后,同学们一定会更有兴趣去阅读老舍先生的《茶馆》,在阅读中了解历史,体味语文之味。
评课过程中,常州语文教研员周於老师欣喜地说,几位老师的课让我们学到了一些新鲜的东西,感受到了课程大变革的关口青年教师积极、主动的态度,并看到了青年教师一定的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任务群将是一大亮点,且是对高中语文教师智慧和人格的挑战。顾鑫浩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