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八校联合教研研讨课反思
“如何设置记叙文情节的波澜”,相信每个语文老师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都会说难。接到同题异构这个课题的时候,我蒙了,无从下手。在一个不熟悉没有任何铺垫的班级,又仅仅只有45分钟,这个课题太有挑战性了。但是也可见出题者的苦心,也许这才使得研讨更具有价值。回顾这次同题异构研讨课的备课、磨课、上课的过程,我体会最深的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入手,再难的课题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主体地位。始终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创造情境,激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这样设计:以唐伯虎一首极具波澜性的诗引入,让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波澜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效果也确实不错;在学法指导过程中,考虑到时间的局限性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两篇初中课文作为载体,熟悉的篇目让学生能有话可说真正参与其中,同时适当补充欣赏其他名篇名段,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甚至能带动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自行归纳出设置情节波澜的五种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训练设计中,考虑到情节是针对整篇文章而言,很多学生知道要让文章有波澜,但是往往写作的时候经营情节的意识淡薄,所以选择了一篇学生的作文作整体的修改,也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当堂的修改将理论真正在实践中运用;另外,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设计了《叙述文设置情节的波澜发展性评价层级表》让学生的评价有依据,通过互评自评学生自主活动更好促进学生发展。
在这节课的一次次打磨过程中,很多老师给了我帮助和引领,令我收获颇多,体会最深的是,天下大事一定从细微之处做起。细节虽小,但它透射出的是大理念、大智慧。记得试上的时候,葛志锦老师给我提出有些问题设计太大、需要细化,同时指出我有时候会说“你们给我一个答案”诸如此类的话,这样的语言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如果说“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会更亲切。当时我很惊讶,没有想到他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东西。因为教案要印发给听课老师,我把教案初稿给郝萌老师和陈宝祥老师,请他们提意见。回到我手里的稿件,他们甚至连一个标点都帮我挑出来。这些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精神,精神是一种踏实,踏踏实实是成功的基石。于是,我在备课时,注意每一环节中的每个小问题都提出方式,先说什么,再以什么样的语言表情接问下一个问题,两个环节的衔接如何自然流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琢磨下用这句话是否合适,有没有更简洁明确的语句可以代替,更合适的话语。在挑选训练材料的时候,我把初中六册书目过了一遍,真正从细节入手立足学生。在上课过程我注意去捕捉一个个细节,巧妙切入,从小处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彩。细节是可以挖掘的,看似不起眼、易被忽视的细节却往往包含着智慧的火种,能成为思维的创新点,可以成就一个个精彩的生成。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这节课堂也许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学生,从细节入手,定能演绎精彩出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