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校本研训

分享教育智慧,开启八校互动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2010124,由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牵头、八所常州市重点高中联合开展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我校共有63位教师参与了此次交流研讨活动。

124上午,八所高中的三十七位执教老师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分别展示十四门学科、十四个课题的研究课。我校数学王月维、历史王颖、信息技术张玲娜、通用技术赵越和体育顾超五位老师展示了风采。王月维老师的数学课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本质,感受数学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历史课上学生在王颖老师的引导下,探究欲望强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张玲娜老师的课主题明确,以圣诞节为契机让学生制作一个圣诞贺卡,在讲解图层知识点时很有创意的采用了实物展示;赵越老师则利用好莱坞大片的魅力将学生引入精彩纷呈的技术世界,利用SketchUp绘制ipod播放器的3D设计草图展现草图的优势,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时代紧密联系,深受学生喜爱;顾超老师教学设计巧妙,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乒乓球左推右攻、平击发球”的要点,课堂氛围活跃。这几节课都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以及教师背后整个教研组的专业素养和团结合作精神,彰显了我校增效减负的特色。

  在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后,我校各位听课老师都积极参加了下午的研讨和评课会议,并且多位教师在评课会议上进行发言,面对面地与开课老师、学科组成员和专家进行交流。智慧就是在思维不断的碰撞中产生并升华的,这次八校交流研讨活动正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

 

特别表扬:

王明华、刘常、曹波、刘波、刘霁华、陈新华、李万龙七位组长亲自带队前往听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语文组6位听课老师每人都撰写了教学反思;蒋敏、王文平两位老教师也放弃休息时间前往观摩,这种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以下是虚心好学、前往听课的教师名单:

语文:陈霄、顾鑫浩、解长霞、石瑛、栗世娜、陈洁

数学:赵志清、王雯、张新胜、巩存强、周玉琴

英语:许秋艳 范秀娟  吴章铃 白玉

物理:刘霁华、陈新华、庄瑞、路怡

化学:房宏、徐娟芬、郁云、王文平

生物:王明华、崔妍、高大玉、薛志娟

政治:史秋玲、孙雪、张洪浩、孔心琦、吴晨华

历史:李先斌、唐荷香、黄文、蒋俞萍、张桂英、刘常

地理:李万龙、朱志刚、石培军、朱橙、韩涛、孙旭

音美:景文静、孙成勋、肖莉

体育:曹波、蒋敏、陈旭、王娇

信息:刘波、许晓伟、张玲娜、赵越、王培霞

 

实现课堂对话

——常州市八所高中联校主体调研活动感想

陈霄

我有幸参加了常州市八所高中联校主题调研活动,八所常州一流高中在此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并探讨教育理念,这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是一次极佳的开拓视野并学习的机会。

承办学校前黄中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活动安排的细节,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从学校的大气建筑和优美绿化,到校内的文物馆和自然博物馆,无不展现出一流学校的水准,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领导、教师、学生平等、和谐的氛围。

上午的三节同题异构课,让我受益匪浅,前黄中学王玉环老师的开放性课堂,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武高的华晓燕老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将她深厚的教学功底一展无遗;省溧中的王利娜老师用幽默活泼的语言和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生成了一堂有趣、活泼的课堂。三位老师就《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为了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课堂,我在感叹三位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惊讶于前黄中学学生的精彩发挥。

这不禁让我产生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取决于学生自己的素质还是取决于老师的引导?我们在听完这三节课后都会由衷感叹前中学生的高素质。学生的水平确实会影响到课堂的效果,但是我觉得更多的因素还在于老师的引导。课堂一般会由几个提问串联而成,让学生有话说就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问题,并适当提示答题方向,学生才能“带着镣铐跳舞”,并且跳的精彩;另外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说话的习惯,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多说话,多展示,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又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这是听完公开课后的思考,也和下午研讨的主题一致——对话。这三节课都很好地注意了课堂的对话,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进行回答,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反问,这是师生对话。我认为课堂上的对话不仅是师生对话,还需要生生对话。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一个问题自己怎么思考也没有结果的时候,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如果教师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就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也许他们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会比老师的答案来的更精彩。我经常设想,是不是能够把自己当作学生,就一篇课文和学生共同探讨,把自己当作初次读文章的读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一起学习课文,得到的效果会不会比老师讲解、学生回答这样的模式来的好。

这其实也是一个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习惯,上课过程中看似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却还是引导学生向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靠,有时候学生没有准备充分,课堂很难推进下去。或者现在课堂逐渐信息化,教师会把上课思路和一些问题的答案放在ppt上,ppt只能客观呈现答案,这样就必须要把学生的答案往标准答案上拉拢,课堂生硬被动,很难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并且印象深刻。这样说来,课堂预设不能死板,应该灵活机动,教学目标不能窄化,应该在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自己生成课堂,这才是最自然最真诚的教学吧。

这次活动通过观摩、交流让我对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思考。我一直在寻找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一直不断摸索、改善,这次活动又让我在教育摸索的路途上前进了一步。

哲学课在于思辩的快乐

      史秋玲

     124,我们有幸到省前中观摩八校联开同课异构,活动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摩三节课,第二阶段评课总结。这次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上课的老师上课的水平都很高的,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充分理解和领悟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这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突出了政治课的价值观的要求,同时都能很好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整合课外资源,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每位上课的老师都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全不同的课堂气氛:活跃、生动、热烈,思维交锋代替了曾经的不屑、沉闷与死寂。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

   3、各位上课的老师都能尽力搜集、运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教材的信息和情景为教学服务,用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思考、讨论,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第二阶段是听课总结以及对思想政治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同样收获很多,尤其是让我我们进一步思考政治课教学,尤其是哲学生活课应该如何上得有意义:①要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体现“三贴近原则”。体现快乐学习的理念,在活动中实现轻松学习的目标。③学会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④处理好情境创设、活动探究与知识落实的问题。

   最后我们认为每次学习过后都会感觉到我们是第一方阵队伍中的教师,而要成为政治教师中的第一方,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学习提高政治专业的理论素养。正确分析、判断时代发展的趋势。增强政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深刻理解、认识新课程的性质、要求,特别是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的要求,围绕实现目标开展一切教学工作。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要实现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教学内容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实现,从形似上升到神似。最终是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体会到快乐。

 

                               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历史教研组八校联课听课感受

     124,我们有幸到省前中观摩八校同课异构活动。活动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摩三节课,第二阶段评课总结。三位老师风格各异,既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落实了基础知识。这次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校王颖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几个探究环节环环相扣,设计的问题针对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引导得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欲望强烈,不时地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本课的最大亮点是通过视频、文字等资料,生动地再现历史,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出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周伟文和徐小明老师作为高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驾轻就熟。两位成熟教师重视课堂的逻辑性,强调知识的体系化,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做的很到位。而且注重史论结合,教学扎实有效。这些都值得新教师好好取经。但形式有些呆板,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无从体现。这就直接导致课堂探究氛围稀薄,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没错,但更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想方设法运用材料,发动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历史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的课堂也应及时体现历史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成果。就《抗日战争》这一课而言,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本课的中心是全民族抗战,那该不该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战分割开来讲授呢?为什么国共能够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所起的作用来看,能不能照搬课本“敌后抗日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历史课堂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以期达成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