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教师成长,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我校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教师与外校交流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3月30日上午,殷群校长亲自带队参加了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我校陈新华、孙雪、束娴敏、王颖等四位老师与中山一中、南菁中学的老师们一起进行了九大学科的“同题异构”活动。
“同题异构”课堂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通过取长补短,进一步关注有效的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陈新华老师在“变压器”的教学中由实验出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结论,再应用规律,达成教学目标,课堂结构逻辑性强,科学思维的渗透高效而深入。孙雪老师从专题宣传片《厉害了,我的国》入手,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人民的幸福感,小情境链接大时代,点燃学生课堂激情,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束娴敏老师从分析体验英语教材文中的表达方式入手,让学生分享难忘的经历,巧妙处理了文本解读的难关。王颖老师的课堂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根据文本设计的问题串着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课后,来自上海的专家学者们对每堂课都进行了细致且精准的点评,放大“切片”,聚焦特点,并提出了详实而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并且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引领和点拨,令每位老师感触颇深,获益匪浅!
3月30日下午,殷校长带领老师们参加了《高效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论坛,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莉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讲座及中山一中、南菁中学相关老师关于“教师成长”的心得分享。
此外,殷群校长此行还先后参观了广东顺德李兆基中学、广东南海石门中学等2所学校。在参观期间,就教育教学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学科竞赛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与相关学校的校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王颖)
每一种经历,都是成长
陈新华
每一种经历,都是成长,公开课更是如此。这次去广东参加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的同题异构课,并聆听了上海专家的点评和讲座,还参观了佛山市李兆基中学和石门中学,收获颇丰,感触颇深。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一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这节课我围绕《变压器》设计了很多的小实验:隔空取电、提不起的铁芯、变化的输入电流等,器材虽然简单,但是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难点,把以前一直是作为结论“告知”的内容,转化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获得”的内容,把“告诉”变为学生主动地“构建”。考虑到探究变压器规律时读数的可视性问题,我又把机械表改成了数字式电表,做成固定面板,简化了无关因素,突出了重要因素,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课后,很多听课老师涌上来看我们的实验,如何设计、如何制作、如何使用……这让我觉得特别地自豪,因为我们教研组一直就是很重视实验的开发和创新。一千多公里拎着器材登飞机的狼狈和困顿也一消而散。教学就是这样,思考了,实践了,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而在此过程中,教研组团队所给予我的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都让我心生无限的感动。
上海市特级教师方梦非老师关于课堂的点评和理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她指出:物理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和实验的学科,教学设计和实验创新就是对“冰冷而美丽”的课本知识开展“火热”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去还原科学家们的探究历程,进一步激发生态课堂的生命力。她还介绍了为提高课堂效率,上海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特别是每节课最后五分钟的“微测评”,极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堂深度参与,让与会老师倍受启发。
我们还在殷校长的带领下去参观了佛山的李兆基中学和石门中学,了解了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交流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提升了对于教育教学思考的高度和眼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非常感谢有这样的一次跨省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走出舒适区,自我不设限
王颖
当接到赴中山一中同题异构的任务时,内心是忐忑的,我自认为自己目前的水平并不足以代表我们历史组水平去完成这么重要的展示。我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回顾整个历程,感慨万千。
此次课题内容是非常考验功力的《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课型也是我最不擅长的一轮复习课,挑战巨大。尤其是第一次第二次试上之后的结果是在课堂上将我体系构建和表述精准等方面的缺点暴露的淋漓尽致的时候,我的挫败感巨大,更加质疑自己的能力。这时,真心感谢我的背后有温暖而坚定的历史组同仁,是他们的努力和安慰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全组老师一次次的抽时间听课,一次次的帮我修改,大到教学思路的设计,小到问题用语的斟酌,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尤其是刘常老师和张桂英老师不断地在为我这节课思考,张老师一有好的灵感和好的素材就发微信给我,刘老师直到上课的早晨都在为我最终版的PPT把关润色。可以说,这节课的背后体现了我们历史教研组集体的智慧,更让我深深感受到,当我去尝试去冒险去突破的时候,背后永远有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你,有坚定的倚靠给予你力量!
这堂同题异构课,也使我领略了中山一中程祥利老师渊博的学识,翩翩的风度以及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课堂的巧妙把控,更钦佩于点评专家上海正高级教师凤光宇院长的深厚学养,他从视角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理解与得分三个方面来探讨一堂好的历史复习课的标准。并结合两堂同题异构课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如以学生为本,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链;复习课也需要有课堂立意;渗透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在所谓教师职业的高原期时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内视自我,磨砺自我,督促着我走向更高的一个平台,让我领略到了教育界更美好更广阔的风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教学路上 砥砺前行
孙雪
时光如白驹过隙,未察觉间,我已迎来教学生涯的第16个年头。非常感谢学校“卓越教师工作坊”给了我这次机会,使我16年来第一次走出江苏,前往广东参加中山市第一中学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前往顺德李兆基中学、南海石门中学进行交流和学习,在更高的平台上、更广阔的视野中反省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可谓行程满满,受益匪浅。
“同一课题,构成不同的世界”,这正是高效课堂创新的魅力所在。来到广东的第一个学习机会便是和中山一中的孙振龙老师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题进行同题异构。孙振龙老师从中美政权组织形式的对比出发,将选修内容融入必修模块,将大学课程“比较政治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中学课堂教学中,这些都十分值得我借鉴和学习。来自上海的专家郑阳老师对课堂的“切片”点评首先让我明确了自己课堂设计的巧妙之处,树立了高度的教学自信,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课堂增效的提升之处,让我不会固步自封。这次同题异构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在为下一次成长作准备,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来源于每一次的教学实践。
“聆听专家报告,促进自我成长”。来广东的第二个学习机会是聆听刘莉莉教授《高效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郑桂华教授《设计有效的学习目标》专题讲座,聆听江苏省南菁中学徐建老师、徐海龙老师,中山一中张志强老师的微专题讲座。“一件简单的事,专业的去做,就成了不简单的事情,就有了专业的思考”,刘莉莉教授在报告中的这句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做好教师,需要有“技”,更需有“情”有“心”。
“加强校际交流,搭建更高平台”。来广东的第三个学习机会是在教学研讨会之后,殷校长又带领我们前往顺德李兆基中学、南海石门中学进行交流和访问,于我们而言不仅收获了真挚的友谊,还收获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拓宽了学习交流的渠道。
安心又愉快地做了多年政治教师,并且乐意人生就这样持续下去,这实在是一种幸福且踏实的感觉。很感谢很庆幸能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教学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蜕变
束娴敏
回想起这次走出省内,走向省外的开课经历,心中感慨万千,首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自己的教学,重新出发。从接到同题异构的课题,开始构思,到后来的一次次磨课,一次次修改,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也是非常值得的,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蜕变”。
一、备课。在这半个月的准备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学校老师间的团队合作。对于已经多年都没有开设过这样课型的我来说,充分的准备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课程教材版本不同的关系,课型的分析和定位显得更加重要。庆幸的是每一次教材分析和定位都得到了英语教研组全体同仁的鼎力支持。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由英语教研组长阮航卫、王濛、王芬老师牵头,高二的姚芹、张苏纳、孟晋老师帮着我一起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每出来一个版本,各位老师都忙中抽空来听课、帮着提出修改意见。每次当自己的思路卡壳的时候,组内老师也总是会将她们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智慧无私奉献给我。高一的英语组也给予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而跨越学科间的相互帮助成了我这次备课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在上课前夜,政治组的孙雪老师和我一起探讨,相互鼓励,对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点拨。食堂、操场、办公室都变成了我们讨论的场所,课堂上最终的呈现真的是全组甚至可以说是全校老师智慧的结晶,大家的互帮互助历历在目、感恩在心。
二、专家点评。担任英语课堂评价的专家是上海青浦区进修学院的陆跃勤教授。陆教授指出英语的课堂一定是对教材的精准解析,同时陆教授还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这篇文章,具体细致地进行了多视角的教学步骤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教材把握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教材的解析应该是一个渐入渐离的过程,并从专业的角度对课堂目标的定位、课堂的呈现形式作了精彩的讲解,让我获益匪浅。
三、校际交流。参加完中山一中的教育教学活动后,我们还参观了顺德李兆基中学,南海石门中学,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收获颇丰。
四、今后教学的启发。The great use of English teaching is not so much to teach students things as to teach students the art of learning English. 希望自己能够再次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多学习和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争取有更多的输入,产生更多、更高效的输出,力争上好将来的每一节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