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校园新闻

与乌镇相遇在美景里 ——记高二年级乌镇行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题记】

曾有人说:“乌镇带着浓浓的现代气息,又透着古典的韵致。让人感觉:繁华却不轻浮,落红尘而不世故。乌镇的桥是有记忆的,它静静的搁置在流水之上,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再抖落一地的故事”。

结识乌镇,也许是因为茅盾的作品,也许是因为木心先生,也许是因为乌镇戏剧节……这里保存着完整的染坊、酒坊、钱币局、木雕馆和各色民居民俗。游玩乌镇,更是如同在桃花源般的美景里穿梭……于是便有了同学们笔下游玩的不同乐趣。

 

 

“城在田中,环境优美,民居多沿河条带状分布”“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犹记得最近一次听到“乌镇”,是人文地理中的综合题,是时事政治中的选择题。而现在,这座江南名镇就在我的眼前。

匆匆检票进入东栅,走在青石铺就的乌镇小巷,漫步于白墙黑瓦之间。脚下的石砖受不住太多岁月,已变得有些凹陷。路的两侧,是老屋与水塘。塘中的绿水静静地淌着,不时出现一叶小舟,摇摇摆摆地经过,留下阵阵涟漪。一切都是那么宁静,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走进百床馆,看看古人的生活;踏进民俗馆,融入千年前的民间。走到茅盾旧居门前,《子夜》、《春蚕》几个名字突然闪过。抬脚,跨过门槛,走过那尊汉白玉像,走过那一张张泛黄的旧相片,一个杰出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

乌镇的景,如一杯陈年的酒,需要独自细细品味。乌镇的人,则如四川的辣,待人以无限的热情。水边酒肆的伙计忙不迭地招呼着客人,送上一杯杯热茶。这里,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印染馆对面的屋中,一位老者静静地织着布,面对游人手中的相机,她一边拨弄着飞梭,一边向我们介绍着眼前的织布机。午后的阳光洒在青石巷中,亦洒在游人的心里。

岁月给了乌镇无限的厚重与祥和。这份厚重,不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所能体味的。但正是这场旅行,让我们看到了乌镇的无限魅力,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找到了栖息之地。

高二1班   蔡明生

 

2018323日周五,初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高二学子,齐聚乌镇,品其古风古韵,观其青石幽雅。江南水乡展旖旎,屋衍风铃声悦耳。足与客畅游其间,快意交谈。

韦庄诗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春季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乌镇这个江南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深深陶醉其中。满目的郁郁葱葱,以及清新的空气,把人的疲惫一扫而光。

和其他江南小城一样,乌镇的所有房屋,都是依水而建的。不仅如此,乌镇的房屋还是空架在河流之上的,宛如建在水中。这让她有了一个名字——最后的枕水人家。

一进去向前便是财神湾。走过逢源双桥,便是东大街,再向前便到了江南百床馆与民俗馆。民俗馆向我们展示了过去江南人民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接着向前走上一段距离,就是江南木雕馆。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木雕珍品,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

在木雕馆不远处,是余榴梁钱币馆。余榴梁是一位钱币收藏大师,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我携清醒之梦至,又携未醒之梦去。我与乌镇之遇于华与虚中始,亦于华与虚中终。所谓江南水乡,大抵如此。其多姿多情、柔美细腻,难以重现矣。

高二2班   张竞元

 

323日,我们探访了烟雨中的古镇——乌镇。

    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成为永久会址,自此闻名于全国乃至全世界。一座座饱浸雨水与沧桑的拱桥,一条条交错纵深的巷陌,一艘艘停靠于巷间流水的乌篷船,一排排散发着岁月气息的木屋,让人置身其中,忘却压力与浮躁,静心体会江南水乡的别致风韵。

拿到门票的我,迫不及待地和组员进入了东栅景区,踏上了乌镇的石路。一座座古老的桥,桥面的石砖上布满了裂痕,有的地方甚至长出了青苔,这无不彰显着这座桥的历史。古镇里的民居隔水相望,其间只有几座小桥相连,正应了那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

如果只有历史,那么乌镇便沦为平庸。正是它的特色,赋予了它更强大的生命力。这里保存着完整的染坊、酒坊、钱币局、木雕馆和各色民居民俗。时近正午,我们踏入了景区中一家特色菜馆,却没有去吃特色菜,而是点了最家常的菜肴。因为,在我们看来,看似平常,家家户户都能做的菜肴,其中细微的味道差别,可以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的与众不同。那股浸透着岁月的气息,似乎循着路,钻过古朴的房屋,透过这看似简单家常的几道菜,直击你的心灵。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悠闲自得是古镇生活最让人羡慕的地方。然而,商业的过度介入,已经让我们听不到流水的声音,看不到袅袅的炊烟了。时代在发展,希望这种保护不仅留下了古镇的外表,也留下其中的神韵。

高二3班   戴逸涔

 

天公作美,春风送明。经历了一周的阴雨天气后,我们终于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怀着怡然憧憬来到了水乡乌镇。

走进乌镇,也许是源于江南人骨子里对水的亲近,看到那流水小桥,黛瓦青砖,旅途的劳累仿佛一下剥离身体,融化进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中。

三五好友结伴而行,甚是悠闲。或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芡实糕、红糖糍粑、仙草奶茶,口中塞得满满的,手中抓得满满的,心中的快乐也是满满的;或扛起“长枪短炮”,在石桥上,屋檐下,流水边,记录这独特的古韵;或什么也不想,只身坐在靠窗的茶座,看游人漫步,木舟轻摇。

乌镇人给我的感觉,便是拥有与世无争的桃花源精神。人头攒动的商业街区与他们宁静古朴家之间,仅仅隔着一条细窄的小河,而生活在乌镇的人们,却不因对岸的人声鼎沸而离开这座祖辈世代生活的古城,仍是柴米油盐,安闲自适。他们的生活态度,给了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城市人一次心灵的涤荡。

愿这份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在每个人心中。

高二5  陈稚友

 

连绵的春雨过后,春光显得格外醉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枕水人家——乌镇。走在青石路上,只见一条长河嵌于两岸之间,穿起了乌镇,也穿起了如歌的岁月。乌篷船咿咿呀呀在河中行驶,层层碧波随之荡漾。房屋依河而建,鳞次栉比。有深宅大院、古旧木屋,有飞檐翘角、白墙黑瓦,伴着清清的河水气息,使人感到尘世喧嚣不再,唯余岁月静好。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乌镇的桥虽桥身不长,但胜在婉约玲珑,恰恰合了乌镇的水乡风韵。弯弯小桥轻卧于河面之上,依依杨柳与之相映成趣。桥多为石桥,没有过多的雕琢修饰,显得自然而淡雅。运河于其下静静流淌,为这座小镇注入灵魂。一条条巷子曲折而幽深,乌镇的人家们在这里辛勤劳动——制作精美的叶脉书签,香气扑鼻的芡实糕,素雅的印花布,醇香浓厚的三石酒……小桥,流水,人家,于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虽不曾经历过“从前”的日子,但我想,便是如乌镇这样的吧——无论世间如何繁华喧嚣,她依然停在时间的一隅,任多少岁月,轻描淡写,依旧素雅如故,淡看云卷云舒。

高二7班   王子怡

 

身为年轻人,我也喜欢追求那些充满刺激感的新鲜事物,贪恋汽水中的气泡在喉间炸裂的快感,贪恋过山车下落时肾上腺素飙升的失重感与自由感,贪恋流行音乐的动感与节奏。因此,在山水风光中,登顶一览众山小的征服感也更加能够吸引我。

我一度认为,天下古镇都是一个样。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是“标准配置”,油纸伞、乌篷船是“必备道具”,“执一柄油纸伞,款步踏在烟雨朦胧的青石阶上”更是在各种满分作文里被用了无数遍,诗意、闲愁、温婉,无论如何搭配都能与古镇相得益彰。

而今天却是特别的。

没有烟雨朦胧,乌镇午后的阳光好像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人和物都不由自主地染上一股倦意,安下心来。坐在敞亮的木船里,避开热闹非凡的集市和小吃街,摈弃了喧嚣与繁华,微风拂过面颊,听船桨吱呀,感觉像是一不小心按下了慢放的按钮,恬淡美好。走过细窄斑驳的小石桥,穿梭在曲折的巷子里,偶然路过居住在乌镇里的人家,大门上贴着“游客止步”,因此不便上前打扰。匆匆瞥过一眼,阳光透过树荫照耀在台阶旁半干的草丛上,老人端着碗筷坐在藤椅上,享受着一顿平淡而满足的午餐。人来人往的脚步声、欢笑嬉闹的说话声丝毫无法吵到他们,他们就像山中的隐者,晨钟暮鼓,与世隔绝。

不知不觉走进了茅盾先生的故居,刚踏入觉得分外精致的楼阁和牌匾与周边的民居格格不入,更不符合茅盾先生一贯给人的印象。走过转角,才知道刚才看到的只是后人建造的茅盾博物馆。走进真正的故居,果不其然,木质桌椅都是那样朴素的陈列,即使在这样热闹的时候,茅盾先生的故居仍然给人一种宁静感。乌镇,温柔得像熟睡的婴儿。这里没有喧嚷,没有争吵,有的只是淡泊与静谧。

诗意、温婉固然美好,但平静祥和,才是乌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像冲淡甜腻的清茶,舒缓身心的摩天轮,安抚躁动的轻音乐,乌镇用它的平淡与恬静荡涤了年轻而浮躁的心。

高二8班  张逸卉

 

3月23日,披着一身朝霞,我们出发了。

本就是长在水乡边上的孩子,小桥流水人家的那一份想与念就是在血液里流动着。走在石板路上,耳边是船橹摇水的声音。登上小桥,阳光斜照在黛瓦白墙上,杨柳依依。事实上于我而言,老屋子能让人有一种归属感,仿佛那是人类灵魂的归宿。木心先生曾这样描写自己的故乡:“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或许如今小镇已经变得商业化,我们也难从当前的人头涌动中窥得旧时风景,可有些东西是遮不住的。锈了的窗,裂了的石板,爬上了缝的墙,足矣。

下午别了乌镇的时候正是春光正好的时候,似有千言万语,也只是静静地望着那小桥流水人家。或许回去之后,也会对人说一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高二9班   赵奕辰

 

古镇是江南的象征。古老的院子,古老的青石板小巷,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着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在白墙瓦黛的房屋上,洒在蜿蜒的巷子间。巷,一路延绵向前,让人看不清尽头,就好似一位端庄娟秀的大家闺秀,躲在寂静的深闺中,不轻易露出脸来,让人看不真切,却更想一探究竟。斑驳的青石板路,在江南绵绵细雨的冲刷下,彰显出岁月的沧桑。每走一步,都好像踏在山水之间,让人的心也不由地沉淀了下来,不由地闭上双眼,感受这江南水乡的诗情与画意,仿佛天地之间,只有属于我一个人的浮世清欢,细水长流。

高二10班  陈玉琴

 

 乌镇,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却古韵犹存的小镇,宛如一幅渲染了浓厚色彩的风景画,深深牵动着同学们那颗期待的心。流水潺潺,碧波荡漾,街桥相连,水镇一体……即便未到景区,同学们也已不自觉地浮想联翩,陶醉在江南温婉而恬静的韵味之中。

 走下大巴车,一阵清风拂上脸庞,瞬间扫除了行车途中的困倦和疲惫。那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正跃出薄薄的纸张,涌上心尖。11班的同学在大门前分散开来,有的想一睹江南百床馆的奇妙,有的想大饱蓝印花染布的眼福,还有的则是奔向了乌镇特色小吃……其实无论哪个景点,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同学的眼球;无论哪种美食,都能愉悦同学们的味蕾。漫步在这古韵之乡里,大家仿佛忽略了城市的繁华和浮躁,纷纷沉浸于乌镇的枕水风情之中,竟不自觉地流连忘返了。

高二11   郑惠轩

 

是日,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游人如织。柔柔绿波荡漾,乌蓬船轻摇慢棹,缓缓从青砖黛瓦前划过,老旧栉比的房屋推门便是水,台阶深入河中,水道上架着小巧玲珑的桥梁。爬上岸去,高大的香樟随处可见。向小镇深处走,道路曲曲折折,两侧商铺售卖着各式各样的江南特产。茶叶弄、印染弄、汇源当铺、木雕馆、翰林第(皮影戏)、木心纪念馆,这些都是暗藏在粉墙弄堂中的惊喜。百年以来,乌镇人忠诚地守护老祖宗留下的印记,传承着这里的文化。

遍览乌镇东栅两个小时足矣,但这座小镇有让时光慢下来的力量。闲逛中,不由感慨只有如此小镇,才能让木心先生忆起早些少年时,悠然写下“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般动人诗句。

乌镇的最西边,是诞生于此的另一位文学大师茅盾先生的故居。四代同堂,雅致脱俗,房中书斋是茅盾先生于1934年亲自设计用稿费建造的。数十年前,大师就在这里,一笔一笔写下了震撼人心的文章。故居详细介绍了这位大师的生平事迹,一块朴实石板上印着王若飞《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中的一句话:“茅盾所走的方向,是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中国人民大众解放服务的方向,是一切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应走的方向。”

那么,身为新时代的一中学子的我们,所走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

我想,是“衡以玉尺,正以准绳。乘风破浪,会当有人。勖哉多士,努力前程 。”

高二12班 刘若萱

 

数着二十四番花信风,过了春分,裹挟春风而来的照例是海棠花信。枝头是含羞半露的花骨朵儿,鸟儿开嗓已是春意盎然。白墙黛瓦,古桥下一抹碧水缓缓淌过,青石板铺成的小道凹凸不平,两岸是各家的安逸闲乐。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并没有丢弃它的古色古香与宁静祥和。它正如一汪清泉,在世俗喧嚣中独善其身。它是时光在青石阶上沉淀的静谧。这正是当下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沉稳。漫步河畔窄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耸鼻是清新空气,带着晴天特有的清朗,四周弥漫欲开未开的花香。

河边有妇人浣衣,也不怕这么多游人,婉转民歌在空中飘荡。刚经历了小高考的我们,心思还未完全安定,正适合来乌镇领略它的不骄不躁,以处变不惊的平和心态面对未来。

沉浸在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身边同学们神采飞扬的脸庞上仿佛褪去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成熟稳重。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眉宇间都带着朝气,嘴角的笑意仿佛立马能溢出来似的。天空一碧如洗,阳光毫不吝啬地照下来,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着两颗璀璨的星。

脚下的石板路一路向前延伸着,历史已经定格好过去,等待我们的必将是那一片充满光明的未来。

                                  高二13班   顾珈铭

 

(统稿:姜文洁)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