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他所认为的教育的意义——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其实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机械化地充实自我。学校就像是一处森林,它给予了我们最适宜的探险环境,周围的翠绿便是取之不尽的知识,但是在无尽的绿海中,作为冒险者的求知者们能不断磨砺的只有自己的身手以及能力。知识是人创造的,而人创造的途径就是独立的自主的思考。而教育,就是引导启发人们探索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桥梁。它既不是束缚人们想象的绳索,更不是限制人们求知的边境。
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刘科院长的讲座使我受益良多,讲座的主题是化学与环境。其实这个主题并不鲜见,甚至是最近的热门,但是讲座的切入点却很实际,我国环境的形式还有创新的解决方法。讲座从雾霾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雾霾的形成以及现在的形式。刘院长的讲座十分风趣,他提到,在上海的朋友曾在几年前对北京的朋友说,欢迎他们来上海,毕竟上海没有北京这么严重的雾霾。而现在这句玩笑在我们听来却是很严肃也很犀利地指出了现在形势危急的环境问题。
通过问题,刘院长引出了电瓶车的问题。在讲座之前,对于电瓶车,鉴于它的方便快捷,对于这类交通工具的评价,我还是褒多于贬的。刘院长提出的问题让我清醒的意识到这么长时间我的思维一直处于惯性地被舆论牵着走的状态。我对于电瓶车的评价依旧停留在广告或者是开放商的花哨的言语中,我的思维习惯性地从众。因为大家都这么想,那么这么想就肯定是对的。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模式。
电瓶车用尽的电瓶如何处置,对于环境有没有影响。也许,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想过,但是最终却先鲜少有人在意。流动丰富的信息麻痹了我们的神经,我们的思维在教育中日渐缺乏独立性。这种依赖性思维还表现在刘院士所说的有人谎报德国技术改进的事情。对于权威以及舆论,我们总是过分相信,而好奇心和探知欲在教育中逐渐丧失。
在当下,学生们习惯了喂养式学习,等待着老师给予知识的反刍,被动地接受着自认为无聊的知识。但实际上,教育的真正目的难道不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吗?也许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学过的专业知识会遗忘,但是思考的模式方式早就已经成型,会伴你一生。
而现在的新时代学生该做的难道不该就是敢于追求真理的探求思考吗?
高一3班 吴可菲
今天,我有幸听了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刘科教授的一次讲座。题目是“中国能源环境的挑战与应对”。
著名文学家铁凝曾道“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当一切被雾气似的浮华掩盖,我们是否应该要学会用双眼透过机遇看见隐藏的危机?
诚然,当今中国的国力与日俱增,可我们又有几人真正关注到了当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这两个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刘教授主要提了“雾霾”和“化肥”两个名词。“雾霾”是近几年流行的一个词,但90%的元凶都源于人类,而在我国SOX的排放量更是达到了欧洲的67倍之多!同样的,化肥的使用不仅导致土壤酸化与板结,矿物质含量大幅降低,还会使得人类患病率大大提升!
虽然刘教授也提到了微矿分离的先进方法,但作为我们高中生,难道就不能做些什么吗?教育之根在于培养人的判断力。我们应当从现在开始行动,“光盘行动”、“一水多用”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时刻拥有节约能源的意识,便可积少成多。今天我们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明天,祖国的命脉也许就在我们手中!
高一2班 王梓萌
今天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南方科技大学刘科院长的关于能源的讲座。刘院长从历史、现状、发展等方面侃侃而谈,让大家收获颇多。
中国的雾霾问题一直是热议话题,刘院长一针见血指出是净煤技术的问题。中国有7.5亿吨散烧煤,污染极大。此外,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十分匮乏,燃煤不可避免。但是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能将煤加工为超净固体燃料和微量元素矿物质有机肥,既减少排放还能解决化肥损伤土质的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发达,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永远地充满生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高一2班 孙君健
2018年3月22日南方科技大学刘科院长为学生们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刘科院长的讲话十分发人深省,让人受益颇多。
刘科院长的讲话既结合了当代的实际情况也结合了理论知识,向同学们普及了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内容紧扣实事,材料丰富翔实。惊人的数据和详细的解说让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且我们可以为改善环境作出努力,利用知识文化解决生态问题。这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不断创新学习,以前辈们为榜样,挑战自我,就如“千人计划”中的人才们一样。争取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和知识。
这次讲话坚定了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也提高了对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意识,了解了国家在环境方面的实况。
高一(3) 韩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