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的方法很多,以捐资助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所学校可能是比较好的办法。我毕业于正衡中学,校名即是取自于赞助人
在图书馆古籍部找到了《
落款在行述之末的“不孝”子孙卢祖荫、祖诒、祖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子贤孙”,实际上,长子祖荫毕业于地质研究所,是地质调查所的陈列室与图书馆主任;次子祖诒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在南开大学任电机工程系主任;三子毕业于交通大学,任职于真如无线电台。三子都学习自然科学,传统中国无疑在向现代进发。
卢正衡祖籍福建永定,嘉庆年间,曾祖父时迁居到江苏武进。卢姓在永定就是大族,世代耕读经商传家,迁居到常州之后,在城西开设店铺,祖父时与常州大族翁氏联姻也算是站住了脚。父亲号“耕书先生”,卢本来“习儒工书法”,结交的都是“里中翰墨名辈”,看样子是要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即使在逃难途中也不忘让卢正衡从邵湘秋先生读书。但是太平天国让这个小康的家族家徒四壁,父亲只能入幕府当个师爷,于三十六岁郁郁而终,此年是1869年,卢正衡13岁。卢正衡的家庭背景在传统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世代耕读传家,颇有积累之后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完成向上的社会流动,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打断了这一过程,卢正衡唯有走一条新路。
父亲死后,卢正衡没有办法继续经商,于十五岁通过父亲的好友邱梦飞进入到豫号钱庄学徒,从此投身金融界。卢正衡在此时就因“笃实勤敏”而闻名,三年学成之后被志成钱庄聘用,数月之后就升任外帐。当时卢正衡每月可以赚四千钱,在同治末年物价低廉的情况下已经很丰厚了。摆脱了家道中落带来的经济困境之后,卢正衡又借偿还债务之事树立了自己的声望。卢正衡父亲去世时,医药费与丧葬费都是零星借于亲友的。这钱亲友也没想过要卢正衡偿还,根本就没有立下字据,人名与钱数都只在卢正衡母亲的记忆之中。经济好转之后,卢正衡一一偿还了债务,因此事卢正衡在年方十八时就被公认“才品益孚于众”。
经营钱庄抑或是银行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家学渊源与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得诚信成为卢正衡最大的资本,在祖辈父辈所打下的关系的照顾下,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与卢家有世谊的翁氏所开办的蔚丰钱庄请卢正衡担任经理,自此二十余年卢正衡兢兢业业,“成绩冠一时”。有一小事可见卢正衡的公私分明近乎苛刻:一日,长子祖荫从上海的学校放假回家,到家是时间已晚,厨房中已经没有吃的了。于是女仆到公司的厨房中拿了一碟虾作为公子的晚饭,卢正衡听说之后立刻让女仆将虾送回公司。
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在开办钱庄大有成绩的基础之上,卢正衡又被有世交的恽氏所提携,集股三十万元,开办了常州第一家商业银行——和慎商行储蓄有限公司,由卢正衡任经理,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最早开办的银行之一。卢正衡为银行订有《办事规则》、《储蓄贷款》等条例,同时依靠常州传统的木业、豆业、米业贸易,银行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卢正衡认为“经济为百业之本”,因此在金融业上投入了最多的精力,又依靠金融支持兴办一些实业,开风气之先。1919年,卢正衡与江上达,荣德生等人筹资六十万元,开办了常州纱厂。
常州既能感受到西方的影响,又不是直接受到冲击的通商口岸,依靠传统时代积累下的财富,常州的现代化进程是由本地的民族资产阶级所主导的。近代的常州形成了一个商人群体,其中的代表就是卢正衡、钱以振、于定一等人,他们几乎参与到所有的事业之中,成为推动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力量。这种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卢正衡的行述中隐晦提到“辛亥改革,秩序未定,市风大坏”,商人群体对辛亥革命至少是不抱好感的,在光复不久就发生了商团武装与军政府的武装对峙,赶走了同盟会指派的代表。
卢正衡先后在武阳商会、武进商会任会董、副会长、会长等职,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1906年,淮河发生严重的水灾,江北桃源县受灾严重(今江苏泗阳),地方政府无力赈灾。盛宣怀在常州筹措了十万元前往赈灾,卢正衡不仅捐助巨资而且亲往灾区发放,风餐露宿三月余。1924年,常州组织救火联合会,由卢正衡任会长,卢正衡认为火政重要,于是开凿自流井,一方面满足救火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饮用水。这是常州最早的自来水系统,在当时仅次于上海与镇江。
因为年少辍学的缘故,卢正衡有在地方上创办学校的夙愿。1927年,卢正衡年届古稀,故交为他筹划七十大寿,卢正衡推辞了做寿之事,拿出多年积蓄决定兴办中学。卢正衡独自出资三万余元,在市内购置了近十亩土地,兴建校舍,添置教学用具,至1928年底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校舍落成之后,卢正衡对诸子说:“校由我建,责由我卢氏始终负之,即以我之名名校,示世世子孙勿忘也。”卢正衡独资创办学校,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显示其对办学完全负责。卢正衡邀请孟森、钱以振、于定一、庄俞等人担任校董,监督教学。当时武进私立冠英中学因为经费紧张办学困难,经过冠英中学实际负责人、卢正衡族叔卢鹤偕从中撮合,并得到冠英中学校董的同意之后,冠英中学的学生及教具、图书都划转给正衡中学。合并之后,开办才半年的正衡中学就初具规模,并在当年暑假有了首批毕业生。至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停办,共培养近三百名毕业生,其中有中研院院士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庄俞在《卢锦堂先生兴学记》上如此评价“吾乡公立中学仅一二,私立中学仅二三,不敷小学生之升学,致负笈远游者日众,正衡既兴之翌年,私立中学踵起,如雨后春笋,咸钦先生得风气之先,有倡导之功。”
在兴建正衡中学之时,卢正衡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好,1928年8月曾赴上海治疗但不见好转。正衡中学开学之时,卢正衡抱病前往,坚持参加了1929年与1930年的毕业典礼并致辞。1930年8月24日卢正衡病情突然变重,于26日与世长辞。胡适的哀辞写到“不许儿子吃公家一碗虾,而不惜独力办一个中学校,这就是最高的道德,这就是先生的遗教。”庄蕴宽的哀辞写到“是实业家,是慈善家,是教育家。”这两句话或许就能概括卢正衡的一生。
民国二十年即卢正衡逝世的第二年,国民政府因其独资兴办学校而明令褒奖,是遗憾更是告慰。
今天所能搜集到材料几乎把卢正衡构建成一个完人的形象,历史当然有其另一面。但无论如何,他是依照传统的逻辑成长却面向现代的那一代商人的代表,在他们手上历史调转了方向,奠定了向现代进发的基础,其贡献百世长留。
(作者: 正衡中学校友 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