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人文日新,代有才人
当听说一中90周年校庆时,忽然有种肃穆之情。高中三年的记忆一起涌出,慌乱间时间模糊不能分辨。
最先回忆清晰的是教室外的课桌。起初是因为课桌数超过了人数,因而将其暂放在门口以待处理。很快却变成了同学在教室门尚未打开时交流讨论的场所,于是干脆留下并配以座椅。自习课上遇到问题,便请老师就坐,将书本习题放于此桌上定心求教。
不由记起在一中工作了一辈子的阮航卫老师,总是会在上节课结束之前就带着教案来到门口,坐在桌前分析同学的作业或是准备第二天的默写。在严格的教学面前我暴露出了各种小错误,分数低时也不免被数落,但更担心的是阮老师的健康,他常常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整夜不眠。阮老师身体不佳,有时上课时面露痛苦神色,作为学生看到此情景也十分难过。后来全班决定凑资购置礼品,才意识到物质并无法缓解老师的心病,因为老师盼望的是我们的成长与优秀。于是努力学习又多了最为单纯的动机:为了老师的健康,为了不让那些全心帮助我们的老师失望。于是人情胜过功利,被期许大于被逼迫。高中的种种压力或许苦涩,但我们是微笑着经历的。
高中的学术,有许多已不接触而正渐淡忘,只有老师的道理还记忆犹新。高二结束的暑假,陈新华老师特意做了一番演讲,为了让我们区分紧急的事与重要的事。比如作为学生第二天的默写考试当然是最紧急的,但是因拘泥于这些打乱自己的复习计划就得不偿失。虽然是从持久的自主学习而切入此语,却可以扩充到对整个生活的安排。现在大学中杂务缠身,愈发觉得这些话语重比千钧,同时也因为没能践行老师的原则而心中惭愧。
高考前几天,老师们都提到了一句话:“你们今后遇到的老师再也不会像一中老师这样。”的确,学生能顺利升学发展、一中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谢的就是严谨又亲切的一中老师。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都牺牲了极多的个人时间来指导同学,不带任何功利的教学才是百年树人的真谛。高东梅老师曾对我说,我的语文分数或许不好,但语文是好的。这给了我信心,即便是高考生,在单一的成绩之外还有其他值得肯定、值得追求的东西。互联网浪潮下仍然能每天翻翻书,能静下心来也是我作为一中人的自豪吧。
源于学习而高于学习,这是一中给我的经验。也相信,秉承这样的精神,一中自然是人文日新,代有才人。
2014届高三毕业生:黄启铭
母校:一种情愫,一种怀念
时光似水逝,此去非经年。母校90周年,离开母校一年多,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在大学度过了一年,比起高中身体的忙碌和学业的压力,大学更是一种体会社会百味的场所,无时无刻不会为是否会有突如其来的状况而担忧。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早已不会提起笔来写下一些辞藻华美的文章,能够坐在电脑前码码字都成为了一种幸福的事情,我在码这些字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
“母校”二字,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并不意味着什么,但对于一中人,这两字的意味着太多太多。如果从正衡算起,在一中,我度过了自己最有活力的六年,有棱有角,母校给予了调皮的我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次母校90岁生日,也不知是有意无意,却想是为母校写一些东西,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与其说母校是一个实际存在,倒不如说母校其实是一种情愫,一种怀念。
刚进高中的那个阶段,懵懂无知,就像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东西都敢去尝试,也没有什么事情认真地放在心上,也不知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到底有多重。高一的学生会选拔,也是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一种组织的形式,这也算是一种历练,进入大学里面这样的组织数不胜数,在学生会的生活也算是让我提前体验了一把大学。一次又一次的举办活动,一次又一次的上台发言,让一进大学的我对这些就已经轻车熟路,让我也能够充满自信。
如今最难忘的,也常常会回忆起的也就是那一年高三,坐在最高的楼层,坐在最高楼层的最边角落,白天大家一起奋斗,休息时会集体站在楼道中远眺,夜晚一起看那万家灯火。每天紧促的生活却也并没有觉得很累,大家都在为自己当初的理想而奋斗。经常的小测验,一次又一次,虽说有些麻木,但每次考后和同学们的晚餐交流会都让大家轻松许多。如今,每当走在自己六楼的宿舍楼道,望着走廊外景象,每每都会想到自己一年前走在高三六楼奋斗的长廊上,想起那些老师们走过无数遍的场景。三年,老师们兢兢业业,高三的每一天,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陪伴着我们,也正是他们,让我们能够有勇气喊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口号。
90年,一路风风雨雨,距离百年还有十载,希望一中在今后的岁月越走越好,一中的孩子无论在哪都是最优秀的,母校,生日快乐,老子天下第一!
2014届高三毕业生 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