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凝望颐和——记一中创新班北京颐和园之行
推开颐和园那扇厚重的古门,历史所积淀的气息扑面而来,几百年来,颐和园就这样静静地矗立在这里,观望着历史的轮回变幻,她的故事,等待着我们的倾听。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动用近500万两白银改建的,然而这些银两却是来源于海军经费。全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隐约渗透着杭州西湖的意蕴。当我们用心漫步感受,就会发现通过皇家园林与江南园林的求同存异,两者优势互补、融合得丝丝入扣。虽然颐和园因英法联军遭受到一定损害,但通过复原,我们仍可领略当初“虽为人作,惊为天成”的风范。
初入颐和园,夺人眼球的是一块以透漏瘦皱著名的太湖石。因为它状如拜寿,所以名为寿星石。寿星石四角有另四块石头烘托,分别意味着春华秋实、冬枯夏荣。石后便是处理政务的仁寿殿,无论是门前的瑞兽麒麟、铜龙铜凤、还是殿内的鼎式香炉,无不散发着庄严肃穆的皇家气息。而为了祝寿,在殿内的装饰中更是用了412个福字、一百只蝙蝠,寓意“百福捧寿”。
沿着曲折的长廊,便走到了玉澜堂。玉澜堂还是那么美,美中却透露出一丝威严与绝望。这里便是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囚禁光绪帝的地方,栏杆围墙,腐败的清政府将光绪帝囚禁在了这里,将一位胸怀大志的皇帝囚禁在了这里,将中国的未来囚禁在了这里。可以聆听,被囚禁的光绪帝每日睡在简陋的草床上时的叹息,可以感受,他每日独倚栏杆时对自己、对清政府命运的绝望,满腔愁思无人倾诉,唯有那不会说话的玉澜堂静静地记录着一切,承载着一切,包容着一切。如今,玉澜堂的故事早已物是人非,只留下那故事,供人怀念。
踏出颐和园,我们将一段历史埋在身后,将一份记忆留在心间。
文字:夏安祺、韩佳艳
摄影:姜美茹
文图编辑:丁泓月
长城之旅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号称天下九塞之一,是都城北京的重要屏障。
郭品丰:我感受到了长城的宏伟气势,更在攀登中感受到了它作为曾经的军事建筑的威严与其力量的丰满。极陡的坡,让我在劳累中对曾经驻守在这里的士兵生出由衷的敬意,更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刘元龙:攀登长城,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旅行和考验,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实际上, 这是我第一次“朝圣”。这一中华民族久经传颂的“圣地”。在雨里雾里,拍出的照片都变得模糊,但上下起伏的山峦,仿佛更加清晰地支撑起了中国巨龙的龙脉,也支撑起了我们的民族感与精神。
史恒旭:攀登长城,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通过这次的长城之旅,我们领略到了历史的沧桑,仿佛一瞬间我们回到了千年之前,就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从长城向下看,崇山峻岭,一层一层,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艰难困苦。我们对和平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的了解。
陈科宇:爬长城是要耐力的。刚爬上去的时候,两只脚像两块绷紧的钢铁,肌肉动弹不得。由于我们小组行动较快,爬了不到一半,我的小腿肚就已经不行了。但是我有一个信念:绝不落后!既然我是组长,就要做个表率。很难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代士兵是怎么在这里戍边的。爬长城其实靠的就是耐力与信念。只要有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靠这种毅力!
——创新二班 陈科宇 刘元龙、史恒旭、郭品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