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粒大米
高一(7)班 吴嵌清
“……当微风带着金色的麦浪吹向我脸庞,…啦啦啦啦啦~~”当层层麦浪向我们“暗送秋波”时,秋天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姗姗踱来。
夕阳悬挂在半空,不像晨光熹微时的朝气蓬勃,不像晌午烈日那样炙烤大地,而像稻田边那位矍铄的老人,质朴无华、和蔼安详。
汩汩的清泉灌溉了广阔的田地,辛勤的汗水渗进了我们心田。融融暖阳披洒在我们身上,把人的心扉也熏得特别宽敞。他卖力地在风中挥舞着镰刀,身后是一束束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他不言不语,深深的皱纹里充盈着丰收的喜悦与满足。
躺在竹筛上沐浴着阳光,伸伸懒腰、打打滚,好不惬意!被碾好的我,褪去了粗糙的外壳,成为了光滑莹润的大米。犹如洁白无暇的美玉,在工匠手中雕琢香培成无价之宝;恰似饱满丰腴的珍珠,在河蚌久含孕育之下,由砂砾脱胎换骨。在耕耘者耐心守候、悉心呵护下,换来了我生命的茁壮。
炊烟袅袅升起,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围坐在餐桌前,享受着天伦之乐。在高温蒸汽的洗礼下,我变成了香喷喷的白米饭被端上了桌。一家人品尝着美味佳肴,老人眉宇间溢满了自豪。我聆听着碗筷碰撞声、孩子们的欢笑声......
忽然传来一阵细微的哭声,是我几个兄弟姐妹的哭声。原来,是从城里来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将米粒掉在了地上。这时,老人俯下佝偻的身躯,小心翼翼地捡起,默默地塞进了嘴里,依然不言不语。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人说一句话,也没有人觉得不修边幅。
过了一会儿,孩子扔下碗筷,飞速奔到电脑前,剩下大半碗饭倒扣在桌上。
老人沉沉地叹息。
要知道,在他们那个年代,连米汤都喝不起啊!现在人们经常剩饭,剩的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要知道,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挨饿,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他的叹息,让我领悟到自己是多么来之不易,桌上的每一粒兄弟姐妹,都凝聚了他的心血,都是这个朴实敦厚的老人用汗水浇灌的啊!我们承载了延续生命的责任,我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爱护我们、珍惜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勤俭节约、朴素高尚?
最终,我很荣幸地融进了他的身体、融进了他的血液、融进了他的心里,支持他在春天里播种新的希望,支持他在夏天里当午锄禾,支持他继续做爱粮惜粮的表率!
人类,不要再浪费粮食了,可以吗?
老鼠的一封信
高一(11)蔡浩天
昨夜夜半十分,神游老鼠国,有老鼠书一信给吾。
给人类的一封信
亲爱的人类:
您们好!
我是一只老鼠,一只21世纪新世代的老鼠。在这个非同凡响的时代,我们老鼠一族艰难而又轻松的活着。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你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十分让我们难过的东西,比如捕鼠夹,毒鼠强等等,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各种食物上的农药,污染。但经过我们老鼠家族不懈的努力,我们已成功产生了抗药性,让我们成功渡过了难关。某某人类伟人曾说过21世纪,是充满危险的时代,也是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存活,都是靠你们人类不珍惜粮食的行为呀!
记的我刚出生的时候,我的太爷爷给我讲故事,他说50多年前,我们所在的地方曾发生了一次你们对我们的战争,你们称为“除四害运动”,不仅我们,麻雀、苍蝇以及蚊子都受到了灭顶之灾,麻雀家族因此一蹶不振,可我们却东山再起。一开始我觉得十分奇怪,苍蝇,蚊子繁殖快,怎么也不会灭绝,而麻雀会飞。我们老鼠家族繁殖没有苍蝇,蚊子繁殖快,也不会飞翔,只能在地上苟且偷生,可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有一段时间我为了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的母亲让我出去走走看看。
我在第一天经过了一个富人的家门,我惊奇的看见在这的同伴们长得都十分胖,行动都十分缓慢,我奇怪地问他们:“你们长得都这么胖,是怎么去找食物的?”他们得意的把我领到了厨房,现在正好是晚饭时间,一个佣人来取米烧饭。我看见一群老鼠躲在阴暗的角落,目不转睛地盯着米缸。我更加疑惑了。只见那个佣人用铁制的杯子在米缸中盛了满满的大米,然后往电饭锅里用力一扔,大部份米都滚落在了地上,可那个佣人好像没看见似得,继续着他的动作,角落里的老鼠欢呼着,个个摩拳擦掌,只要佣人一走,就准备冲上去抢夺。看到这一幕,我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同伴说:“你们真是太幸福了,生活的丰衣足食。”我对此感慨万分。
后来我经过了一片酒店的后门,看到了令我一生都难忘的场景:小小的2平米的垃圾场上生活着上十只同伴,太拥挤了。他们是怎么生存的呢?我在暗处仔细地观察。没多久,我就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每过一个小时,就有大量的饭菜堆积在这,这些食物够我们吃上一个月了。我看着街上“光盘行动”的标语暗笑着。
经过这次旅行,我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我们老鼠不会飞,繁殖不快,但你们却一直“喂养”着我们,使我们能发展壮大,看着你们人类现在不珍惜粮食的行为,我十分有信心:老鼠家族,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您的邻居:老鼠
老鼠年
幽然醒来,冷汗一身,老鼠之物,人类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吾感慨万分,云:“珍惜粮食,人人有责!”
传 承
高一(7)班 洪晓敏
阳光在晨雾中剖开一条天路,氤氲的雾气仿佛就是露珠的精魂,从凡间升腾向茫茫宇宙。吉普车像只笨重的企鹅,缓慢的摇摆在田间小路上。刹车,熄火,我透过车窗厚重的玻璃看到,那是一间简单朴素的农舍。
这件农舍就是我们这几天要落脚的地方。房屋略显凌乱,空气中充溢着泥土的清香,在简单安排了一下我们的住宿后,屋主一家就下地收粮去了。
闲来无事逛到后院,院子中的农具吸引了我:把柄是乌黑的,但是木节清晰,铁器虽然满是泥巴,但是很锋利,即使遍有锈迹也能凿开最坚硬的泥土。这些农具,一定伴随着这个家庭经历过许多风雨吧?我不禁对它们的故事产生了兴趣,便也向门外走去。
丰收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碌异常。屋主一家是比较原始的,不用机器,只靠镰刀和推车收割运输。屋主弓着腰,他皮肤黝黑,精瘦结实,套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肩膀上搭着一条潮湿的毛巾。他手法娴熟,又快又准,仿佛他那双青筋如同蚯蚓般纵横交错的手掌就是最强大的机器。他的眼神,完全是投入的痴恋,甚至让人不禁觉得他身体中的血液也透着一股麦子的香气,又或是他本身就拥有一颗麦穗般饱满的心吧。
“爸,这一垄是不?”
那是屋主的小儿子,今年刚满八岁。他跪在麦田的另外一头,割完一丛,就直接爬到下一丛前。他的手指因为紧紧握住镰刀的原因而有些发白,膝盖上满是灰黑的泥块。他低着头,仿佛手中的镰刀就是最好的玩具,那一垄一垄的麦子就是最好的早教老师,教会他担当。
阳光下的老人手中捧着一根大烟斗,他的白发和烟斗的乳白色烟气都被镀上了镶金的边框,这是屋主的父亲,他虔诚褐色的眼瞳中仿佛可以看见历史长河激荡的浪花,他对我说,经历了风风雨雨,才知道能吃饱肚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祖孙三代,就这样重复着千百年来庄稼人不变的活计。我想,我们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应该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吧。
午饭时间,菜色清淡,无论荤素,似乎都不见什么油水。我不免觉得有些难以下咽。偷偷向屋主的小儿子询问,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油菜籽只能在油坊换到这么多油,再多都没有了。”
“是啊,种粮不容易。”屋主接到。
老人不说话,只是慢慢地将碗中的米粒一粒粒挑出来,塞进嘴里,然后一盘盘的去清空那些为数不多的剩菜。
这祖孙三人,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同样的血液,都是飘着麦香味的。我仿佛看到三张迥异却又不胜相近的面颊重合在了一起。老人,中年人,孩子。责任,珍惜他们中间一代代传承,我想,这也会在我们中间一代代传承下去……
节粮从行动开始
高一(7)班 王烨欣
那一天,天空格外明媚,连阳光都在嬉笑。
穿好衣服,冷风在耳旁呼啸而过,调皮的钻进脖子,不停地挠着痒痒。背着书包,目的地是学校。
车站上,我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两窝笑靥在他肥嘟嘟的小脸上绽放,周遭寒冷的空气也开始温暖地流动起来。他小小的手中捧着一袋面包,旁边坐着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本《唐诗300首》,正在教小男孩背诗,应该是他的妈妈。车站上的大人们都称赞着小男孩,闻言,他妈妈的嘴角扬起得意的弧度。
男孩鼓着腮帮子,一边咀嚼着面包,一边摇头晃脑地背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汗滴……”小男孩咬着手里的面包,却背不出来了。涨红了脸,也不再咀嚼面包了,支支吾吾地重复着前面一句话,每次却仍旧在那两个字上顿住了声音。他的妈妈似乎一下子没有耐心,嗔怪道:“怎么不会了?两天前才复习过,就忘了,真拿你没办法。你想想诗的意思不就好了嘛!这首诗讲的是农民伯伯在田里辛苦劳作,汗水流了下来,要让我们知道的是要珍惜手中的粮食,不能浪费,懂了吗?快点再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粒粒皆辛苦。”小男孩这回完整地背了下来,可他的妈妈又尖叫了起来:“哎呀呀,你怎么把的面包弄在身上了,油不油呀,知不知道妈妈要洗半天!”说着,随手掸去小男孩身上的面包屑,那些面包屑在晨光中打了个转,飘飘悠悠地在地上散落成一个小圈。小男孩妈妈尖利的声音又接着响起:“面包还要不要吃?不吃就扔了,省得弄脏了衣服还要洗。”说着就将面包扔在了垃圾箱里。小男孩似乎被吓傻了,呢喃道:“可是,可是我们要珍惜……” “可是什么可是,你看你吃得身上全是,脏死了。”小男孩嘟着嘴,不再发出半点声音。车站上的大人们,也背过身去,看着手机屏幕,不再发出半点声音。
车来了,几个人互相推搡着上了车,小男孩和他妈妈也离开了。
他们刚刚站过的地方,蹦跳来几只小麻雀,叽叽喳喳地靠近、啄食,片刻,不见了面包屑。
耳畔仍回响着小男孩融化阳光、奶声奶气的话语……
可是,可是我们要节约粮食……
粮
高一(1)班 金凌
一道闪电划破小村宁静的夜空。又是一个漫长的雨季。阿公从床上爬起来,看了看窗外混沌一片的世界,拿起斗笠,便出了门去。
天黑沉沉的,毫无一点光亮。密密麻麻的雨点“啪”地砸在人身上,生疼。半空中隐隐未消散的雾气飘着,又衬得黑夜中一片惨白,显得毫无生气。阿公半佝着身,蹒蹒跚跚走到地前,从怀里掏出一盏小灯来,挂在枝头,又侧身颤颤巍巍地挪进地里,嘴里呢喃着什么,弯腰下去,手在地里慢慢地捣鼓。喔,是在给菜盖棚子。
风渐渐起来了,灯光浮动着,光影迷离,偌大的天地间,仿佛就只剩下那二亩粮食地和它的人儿。
阿公半跪在地上,默默而深沉地注视着地,双眼像是发出一道清清冷冷又饱含真挚的光。他的双手渐渐在地里铺展开一个雨布,每当铺到一块地方,嘴中便默默念叨着,用手轻轻抚过铺满雨水的叶片,他是为了引去冰冷的雨水,还是在心疼那早已种到心里去的粮?
雨渐渐疏了,阿公缓缓站起身,又深深望了一眼,像是忘了取下枝头的灯,慢慢踱到门前。渐渐透开的盈盈的月光照得满窗满堂。整整一夜,那倔强又孤独的身影在微微光亮下显得轮廓分明。殊不知何时,白露早已沾上衣襟,点点白露、青青雾气氤氲,太阳起来了。
我绝不理解他的如此痴狂地爱护地中之粮的行为。当然,他还绝不仅是这样。
阿公是负责家里的饭菜的。只要是他烧出来的饭菜,当天绝不会有点半点剩余。当然,他也绝不允许。小时候,我曾不小心将饭菜掉到地上,他竟还拾起来吃了,理所应当的样子,“米是活的,它看得到啊,它是知道的啊。”
暖暖的阳光洒进来,在他身上折出一道光。他一辈子都吃的是自己手里的青青翠翠的菜,在别人的心里,也许人生最大的欢乐是子子孙孙绕膝承欢,而他平生却仿佛只干了一件事,也只乐于与土地在一起。粮、地,似乎早已成为这个纯朴的人的生命中的深深印记。而这,在如今这么个快餐遍地,粮食浪费成风的时代, 恐怕早已是绝迹了吧。
风轻轻吹着,坐在餐桌旁,我抬起埋在碗里的头,看了看干干净净的盘子。
阿公欣慰地笑了。
粮 心
高一(2)班 李孙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题记
我从小最喜欢爷爷做的菜。他不会做燕窝鲍鱼,甚至拿到稍微名贵一些的食材都会手足无措,但就算是最简单的蛋炒饭,在他手中也会生出无限美味。
——他不是厨师,他只是农民。
小时候的一场大饥荒,让本就不算富裕的家庭更加摇摇欲坠,那时候他一整天吃不上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父母要劳作,哥哥要念书,他总是被忽略的那个孩子。然而他年纪小身体弱,不久就生生饿病了。父母抱着神志不清的他在人家门口站了许久,等来了贵人们的残羹剩饭。
我直愣愣地听着,像是在听传奇故事。在我的心中,似乎想到了初中时候看到过的一本书《活着》,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活生生的将全部的家当都输给了别人。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年间,全家饿得前胸贴后背,着实让人心酸。爷爷的故事和福贵最艰难的时候好像,这简直就是一部传奇之作。然而爷爷却说,那时只觉得,贵人家中的晕黄灯光是暖的,父亲坚实有力的怀抱是暖的,母亲温柔担忧的目光是暖的,吃到饱饭的肚子是暖的,连心,也是暖的。那是他最难忘的一顿饭,也是他觉得最美味的一顿饭。
从此立志做个有“粮心”的人,他想当个厨师,自己开一家饭馆,让更多穷人吃上饱饭。可是当他学成,饥荒再度爆发,他发现自己依旧无力于现状。他又回到了家乡,那个破败落后的小农村,成为那些成日忙于耕种的淳朴农民中的一员。拿起锄头,他才拥有了让更多人无需像他一般经受饥饿的力量。
从前我是有些看不起农民的,这两个字往往是我想到破旧的衣服、污浊的双手和斤斤计较的性格。然而此时,我突然感到一种无以言状的疼痛,凝重而森凉。农民挥洒汗水种下的是粮食,粮食是一个国家、是每一个人生存的依靠。粮心,是指一个人理应拥有的,对粮食的敬畏之心。然而对农民的轻视、对粮食的浪费,却在诉说着一个社会粮心的失去与伦理的退步。古时有“士农工商”之称,排名的正确性抛却不谈,也能看出对创造粮食的农民的敬重。农耕文明是我们发源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但基础的还是粮食,因此,爱粮节粮势在必行。
“光盘行动”自出台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但我却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许这个活动被发起的目的是人们争议的焦点,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个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光盘行动”本就是造福社会的,为何我们不能行动起来呢?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加入爱粮节粮的行列中,身体力行,不以事小而不为,谨记: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粮 心
高一(1)班 吴嘉仪
我从小便被教导,人总要维持好谦卑的性子,无论对事、对物、对人。每个人无论与什么比较,总有方面是渺小的。
我的舅舅,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恪守着保守的,甚至有些土里土气的旧观念,他总觉得土地是人之根本,一直坚持着已逝之人该入土为安,尸身与土地、粮食共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叶归根。这样的观念使我每每望着舅舅家的饭菜时有股望而生畏的感触。
但粮食在舅舅眼里是绝对神圣的东西,许是亲自种植,耗着季节待它成熟再亲自收割的缘故;许是被土地孕育出的东西本该有个被尊敬的地位,——能落入嘴里的便绝不浪费。
于是我害怕去舅舅家。城里人无论是胃口或口味都与农村人大有不同,无论是碗中堆积如山的食物的场景或是看见我碗中的剩饭剩菜舅舅黯然的模样,我一个都不想看见。但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让我满心想将吃的东西通通扫下桌:就这么点东西为什么让他们这么在意!
最近,舅舅一声不响的跑到城里来。当我打开门,看见他穿着黑色的泛白短袖,看着他肩上扛着一大袋米时,我诧异了;当我想要接过那米拎进屋子里,感受到那让我承受不住的重量时,我诧异了;当我了解到他大老远跑这么一趟也只是为了送袋米的时候,我诧异了。
面对着舅舅晒得黝黑泛红的脸,脸上手上都是深深的坚硬的纹路,我想起家里人曾经提出过,要不搬到城里来住?舅舅的回答很简单——今年种的玉米也快要熟了吧。从此便再没人提过把舅舅接到城里来的事儿。现在我想我该是懂了。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充满劳绩,人还是要诗意的起居在这片土地之上,若我们只是一味追求实用的劳绩,纵使有丰硕的穗粒,有甜美的饭食,却依旧只是匍匐于地面的生灵。若当真如此,我亦要赞美人类谦卑的神态与丰厚的劳绩,却哀伤于灵魂的羁旅无依。
劳动是件诗意的事情,粮食更是这诗意的产物,无论是悯农之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是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不彰显其伟大的诗意,也无不在教导我们,人该有颗心,一颗粮心。
舅舅只是无数平凡人之一,他谦卑的匍匐在农作的土地之上,甘之如饴,他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反复证明着,他的灵魂生于土地,所以他有一颗感恩之心,所以他的良心心告诉他,土地不可负,粮食不可负!
人都该有一颗谦卑的心,哪怕是面对粮食。曾经对农民嗤之以鼻的人啊,想想你们口中咀嚼不停的东西哪里来,想想那一颗谦卑的心比得上他们吗;曾经对着不合胃口的饭菜不屑一顾甚至白白浪费的人啊,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敢这么做。我该是多内疚,我浪费过饭菜。
人该有颗粮心,说给很多很多人听,也说给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