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也有过担心,害怕率先减负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让他们在高考中‘吃亏’。”的李万龙副校长坦言,2006年该校在省内率先拉开了轻负担、高质量的大幕。9年来,该校学生轻松前行的同时取得各种优异的成绩,而这些成绩无不成为这场教学变革取得成功的最佳注脚。是什么让常州一中率先举起减负的大旗?为此记者走进该校,一探究竟。 郭靖宇
曾经 学生直呼压力山大
2005年前后,常州一中曾经在校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课业负担、学习兴趣的方面,调查结果让该校管理层忧心忡忡。9.9%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特别重不能忍受”,34.5%的学生认为“一般”,53.7%的学生表示“有点重,还可以承受”,认为“很轻松,完全可以承受”的仅占1%。与此同时,对学习感到“兴趣一般”、“比较枯燥”或“厌烦”的学生比例高达63.6%。
“如果把时间都花在写作业上,哪里还有时间全面发展?”的管理层意识到,让学校迈上更高的台阶,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教学改革。
2006年秋季,常州一中管理层一直认为,要用一流的方式来培养一流的学生,让他们远离题海,轻松前行,才能取得更为有益的成绩。
如今 多措并举让优秀学生轻松前行
1、作业超量教师表彰一票否决
2006年常州一中开始尝试减负增效后,首当其冲的便是学科作业。从那时开始,高一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四门学科不允许布置任何课后作业,高二上学期必修科目也不允许布置任何课后作业。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成了对老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向45分钟要效益”成了大家的共识。
作业减负不仅让高一、高二的学生轻松了,同样也惠及了高三学生。“他们同样应当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所以我们要求,高三年级的课后作业必须在晚上9点半前完成。”该校高三教师告诉记者,如果时间到了,作业无论写完与否都得停下来,因为接下来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为了严格控制作业量,该校还会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作业量超时在10%以内的年级组予以警告,超时在10%以上的,要书面通报并限期整改。第二次检查还超时10%以上的要扣发奖金。规定面前所有教师一视同仁,名师也不例外。凡作业量超时被通报的教师在该学年度教师节表彰时一票否决,有教师被通报的备课组或教研组在该学年教师节表彰时也一票否决。
2、 “三自教育”助力学生主动发展
“以前以为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三,面对的是写不完的作业,但是在常州一中里,有的只是多得数不清的活动。”常州一中高三年级的童星熠同学带着忐忑走进了这所省内一流的高中,等待他的却不是压得大家抬不起头的作业,而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各种活动的参与不但锻炼了他多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带动了学业水平的提高。他在清华大学领军计划中表现突出,综合排名居领军人物全省之首,获得达一本线即可录取、专业加30分的最大优惠;此外,高三的虞沁、吴越飏两位同学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中,分别获得加20分录取,并在面试中取得常州地区第一和第三的好成绩。而他们,都是学校各项丰富活动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作为该校的品牌和特色,包括“自我诊断、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三自教育”贯穿高中三年。从高一职业生源规划开始,“规划人生,点燃激情”,高二年级“诊断微调,蓄势待发”,高三年级“激发动力,‘出’手可及”。该校认为,增效减负能否成功,最大的变数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是否激发出来。领袖人物评选、魅力人物评选、自管会竞聘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主角是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宣传等也都是学生,体现了“办让学生做主人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这些平台上,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了。
3、 学案让课堂学习事半功倍
“原以为减负其实很容易,少布置点作业,降低学习的难度就行了。”常州一中一位数学老师说,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减负步履维艰,并没想象中容易。减负和增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减负、老师加负才能实现真正地增效。
减负增效的压力最先传导到了各个学科的教研组。2008年实施教研组主动发展,采取海选组长、规划论证、动态管理、教研简报等举措,有效地激活教研组主动发展的活力,有效推进了课程统整、校本课程开发和微课程建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地理、体育等多个教研组被评为省、市优秀教研组。
在减负增效过程中,常州一中组织各科教师编写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学案”,用学案进行“导读、导听、导思、导做”,高一、高二的学生彻底告别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所有作业都在导学案上,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经过几年的修订和完善,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中特点、适应新高考模式的学案体系。该校的这一先进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别小看这些学案,有了它们,上课的效率提高不少,很多原本枯燥繁重的学科都变得有意思起来。”2009年考入北京大学一中毕业生夏布望算得上最早的学案受益者,他建议学弟学妹都能用好学案,在日常学习中事半功倍。
4、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整个学校”常州一中将此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因此,尖子学生的开小灶,后进学生的针对性辅导,度身定做的课程设置,每个老师全面关心几个学生的导师制,以及课后主动辅导、答疑等,无不彰显着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重视与培养。以2014年首次尝试自主招生的创新班为例,学校精选最优秀的教师组成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并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与不少学校简单的课程表不同,创新班的课程可谓丰富多彩,将课程分成了基础课程、学术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
除此之外,常州一中帮助每个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为每位学生定制菜单化,个性化课程,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主管理、领袖素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利用家长资源开设了家长课程,深受学生喜欢。建立家校QQ群,共享资源,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全天候开放课程基地和各类实验室,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满足他们探索发展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每周有半天时间“请进来,走出去”,请专家教授来校开设各种讲座,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到大学实验室观摩或进行实验。
办学质量实现 越级而立
学业升级稳步上升
家长都担心,学生的作业少了,负担轻了,成绩会不会掉下去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常州一中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稳步上升。特别是高端学生数量有大幅度提升,2007年以来平均每年有5人以上被清华北大录取,2013年有9人达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实际录取7人。小高考成绩斐然,其中四次取得4A人数常州大市领衔。与此同时,高考中的高分考生数量也在常州地区名列前茅,甚至在省内遥遥领先。
艺体竞赛实力大增
民乐团是常州一中教育的一大品牌,是江苏省中学系统唯一的“十佳学生社团”。自2006年以来,乐团先后赴张家港、上海等地参加长三角艺术展演活动,多次荣获展演奖、优秀团队奖、新秀奖、传统文化保护奖、民族音乐创新奖等奖项。2007年、2013先后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分获一、二等奖。多次应邀去韩国、俄罗斯等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民乐团的带动下,学校的艺术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每年的大型艺术活动如“一中之春”、篝火晚会、才艺秀、红歌广场音乐会等不下20项。
常州一中始终重视科技教育,各项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声有色,自2006年以来共6次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是江苏省首批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智能机器人项目是该校科技教育的品牌,2007年以来智能机器人代表队在各项比赛中已获得33个省一等奖,2个世界冠军。智能机器人项目还是江苏省普通高中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常州市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常州市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该校健美操队连续七年获得江苏省中学生健美操比赛第一名或一等奖,三次获得全国拉拉操两个项目冠军。在健美操队的带动下,学校阳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俱乐部+体育达人秀”项目获得全国阳光体育活动优秀案例,该校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中学校。
众所周知,学科奥赛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2007年以来该校获江苏省五大学科奥赛一等奖的人数节节攀升,2012年达到创纪录的77人。江苏省高中生作文竞赛、英语风采大赛等也捷报频传。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常州一中共培养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两名(常州大市高中仅两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8名,均位居江苏省前列。还培养了省特级教师6名,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市五级梯队人才近百名。一支以名师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中坚,青年教师为梯队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