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文学和美
春分后的第一天,我见到了梁衡老师。
从未想过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近距离接触写过《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聆听写过《觅渡》之人的见地,甚至能够向《晋祠》的作者询问自己的疑惑。梁衡老师是我第一位见到的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的作家,也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严肃文学家。
梁衡老师讲座的主题是《文章的美感》,初见题目,便觉不凡。文章之大气象,便是讲究美感。梁衡老师从自己的作品谈到他的创作经历,向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的同学们展示了一位作家的成长历程。他从苏子的《赤壁赋》谈起,列举到毛泽东主席的文章美学,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最美应用文,为同学们打开了文章美学的新大门。而作为一名大散文家,他谈到自己最熟悉的散文创作时更是举出真实之美、浪漫之美和哲理之美的全新概念,对于初入文学世界的青少年如醍醐灌顶一般发人深省,而他深入浅出的语言,更为他的讲座增添了平易近人的气息。我对梁衡老师谈散文艺术的话印象颇深:“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只有四千多字,却胜过一人高的书。”我不觉得这是自夸,这是文人的傲气,这是严肃文学的底气。
也许,这才是文学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我们跟随梁衡老师细细品读文字的艺术,从古人今人的箴言中感悟美的气息。
有幸如我,获得了一个向他提问的机会。由于前不久曾经读到过石黑一雄先生的访谈,我记得他说道:“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谈论自己熟知的一切。”这让我顿时产生了疑惑:当下一些作文类的报刊比赛对于中学生的写作要求,无不是倡导大家写生活,写自己熟知的生活中的一切。我们到底应该采纳谁的意见?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时,梁老师只是略微沉吟,便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文学就是要写出深度,写出内涵,浮于表面的东西是经受不住考验的。他举出网络小说的例子,浮夸有余而底蕴不足,真正的文学要立足于大视野,才有大见地。
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对于平时写作题材和内容摇摆不定的我终于有了答案。
文学之路永无止境,我们都只是刚刚走进了路口。
能够得到引路人的指点,三生有幸。
高二(13) 薄立寒
文章之美——听梁衡讲座有感
从小学开始接触作家梁衡的作品,尤其是他《觅渡》一书中,提到与常州有不解之缘,更让我对他有了别样的好感。今日,我校有幸请来梁衡,为师生做讲座,终于让我有机会亲睹名家的风采。
梁先生仍是一袭黑色的中山装,遇上找他签名的学生也是和蔼可亲。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从文字来到现实,始终让我有一丝不真实感。
讲座的开始,亦是格外亲切。梁先生与我们扯家常似的,聊起了“缘分”。
与常州的缘,是自与常州三杰之一瞿秋白;与学校孩子的缘,是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章陆续被选入教材。我也记得,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每年的好书推荐中总有梁衡的作品,周遭的同学也都能脱口而出几句梁衡笔下的经典名句。尤其是初一所学《夏感》,仍是我写作参照的典范。那种文字的张力,神思的飞扬让我钦佩不已。另一方面,《数理化通俗演义》也是重新定义了理科学习的思维方法,让家长与孩子都获益良多。
梁先生将这“不解之缘”娓娓道来,引得在座的同学们不禁扬起嘴角,与梁先生的距离似乎又近了一些。
而后,梁衡开始了正题,同我们讲述如何练就《文章的美感》。
他举出古往今来的名作,大多是我们学过的文章。在我们学过的基础上听梁先生的评析,又是另外一番意境。尤其是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一小段文字、八个成语的剖析,更是让我对从前丝毫不感兴趣的“公文”有了新的认识。
在体会一些例子之后,梁衡将一些基本概念阐述清楚,指出意境便是文章美感所在。接着,他分别从描写之美、抒情之美、哲理之美出发,一一细述。
正如梁衡所说,“比起讲理,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在梁衡一篇书序《我的散文观》中,也写道“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与坚持,梁衡才能写出一篇又一篇的经典来。
将写作笔法讲完,梁衡又指出,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苏轼,这些大家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的文字有大格局,不拘泥于小节,即使是不同时代的读者,也能得到新的认知和见解。也正是如此,中华文化精粹才在时间中慢慢沉淀。
最后,几位同学对梁衡的提问,提及如今的网络文学之流。梁衡话语间,流露出叹息与悲哀。是啊,梁先生从才人辈出的年代走来,从记者到总编,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年轻时对文学的热爱与尊重,写下每一个字,都努力让它有被人们反复翻阅思考的意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开始在学校设讲座,希望自己以过来人的经验给予我们启发,能够指点迷津,少走些弯路,将从前一辈的优秀做学之风传递给我们。而有多少网络文学,却是在践踏这种精神。
在座的各位同学在思考中备受启迪。
今日亲临现场,梁衡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学者对待文学的严谨与热情。套用一句笑语,“不会写散文的记者不是好总编”。著名作家季羡林也曾高度评价:“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梁先生给予我们、给予千千万万读者的思想文化,是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将它在往后的岁月中不断擦拭,重温的瑰宝。
高二(11) 许涵怡
梁衡:精神高处探大美
春分这天,我们常州一中的学生有幸参加了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的讲座。
梁衡先生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头衔,但是最为我们广大学子所熟知的,还是散文家一称。他的《夏感》、《晋祠》等作品,已成为教科书中的名篇,引发一代又一代学子对美的探索与思考。
美来自文章,如何使文章富有美感?这正是梁先生今天讲座的主题。梁先生认为,文章的第一属性是艺术,而散文既有诗意,又有实在内容,融诗歌、小说之长而避其短,有其个性的美。
梁衡先生将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形境”,以追求静景之美,叙事利落为要。静景之美如《晋祠》中沧桑虬劲的周柏唐槐,佩环叮咚的流水,笔墨间自有径幽香远,天高水清,读者身虽未至,而已临其境。而叙事之美,在《山间夜话》中绰绰之影,橐橐之声的悬念,在《青山不老》中老汉面对棺材的谈笑风生,分毫毕现,如在眼前。
二是“情境”,大师王国维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梁衡先生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寥寥几笔,萧瑟肃杀之景,游子思还之情,皆跃然纸上。《夏感》中梁先生用热情的文字描摹了金色的夏天,借蝉鸣声声,麦浪阵阵,极写夏之热烈,用生长着的高粱、玉米和瓜秧烘托夏之希望。景中有情,余音袅袅。
三是“理境”,梁衡先生以其洞察与卓见写下了一篇篇别有深蕴的人物散文。拍遍栏杆,始知稼轩报国无路之悲怆;读尽青史,方知韩愈勇谏佛骨之伟岸,有无之中,彰显总理忧国忧民之大爱,觅渡之处,刻画秋白英勇坦荡之遗风。我一直很敬慕《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乱世中的美神》两篇描写女性的文章,居里夫人和李清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取得卓越的成就,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伟大,梁衡先生描写她们的美,没有拘于形貌,而是着力于发掘玛丽.居里的智慧与谦卑之美,李清照的才华与坚韧之美。“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梁衡赞颂的是理性的美,执著的美,当这份美丽在作者笔下生花时,其中的精神力量也就传递给了作者,这就起到了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之效。
梁衡先生教导我们中学生写作要追求境界和美感,这也正是他一直在做的事。
高二(13)班 梁雯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