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学生荣誉

十八岁获奖征文(连载三)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我们在路上(特等奖)

高二(11)班   徐舒怡

生命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河中有石子,或棱角分明,或圆润如玉。我们一行行走在岸上,我们一直在拾取。

十八岁之前的我们将之视为乐趣,总是兴致勃勃地寻找着下一块最美的石子。直到我们走到了十八岁,捡起的石子越来越多,重到我们不得不收拢雀跃的步伐,不得不背负着继续前行。

这石子便是朋友、知识、责任、亲情。每一样你都无法割舍,虽沉重只能承受。

这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这时我们十八岁。我从小的一位玩伴,和我同年,恰是风华正茂。她曾对我说她梦想成为一名大人物,就象拿破仑那样名扬千古。后来当她长大,她发现这不大可能。于是她再次梦想成为一名大明星,如她所梦想的那样活得潇洒。现在她梦想考上一所好大学,成为一名报道真实的记者,平凡而又动人。不仅是她,还有我,还有我们,十八岁的我们都在路上迷惘着、痛苦着,承受着梦想与现实;最初与结果的巨大落差。我们一次次在跌倒中看清自我,终于明白即使是一滴露水,也能折射天空。

这不是妥协与消极。这是我们的心灵逐渐成熟,逐渐平静与自然。

在行走中,我们难免会捡起锋利坚硬的石头,难免会有受伤的时候。十八岁之前的我们可以停下来大哭。十八岁的我们不得不咬牙挺住,因为命运就在我们手中,谁也没有权利向它屈服。

在行走中,我们遇见了无数奇妙的石子,各式各样,各有故事。十八岁之前的我们会为了哈姆雷特的悲剧痛哭。如今的我们当读到“物是人非事事休,人比黄花瘦”时只会默默回味,淡淡品味。我们渐渐体会到了复杂深邃的情感,渐渐学会对生命的崇敬与叹息,渐渐学会了设身处地。

十八岁的我们,认识到了渺小与平凡,但也充满着无限可能。认识到了悲伤与深刻,但也学会去爱与付出。曾经的恣意玩笑,自诩疯狂都渐渐归于心灵的宁静坦然。曾经我们所梦想的王子公主也都随风而逝。

我们正行走在路上,我们渐渐明白,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是看他来自何方,而是看他走向何方。

 

十八岁的馈赠(特等奖)

高二(12)班  朱佳伊

十八岁,还是来了;十八岁,终于来了。作家落落曾说:“她向前走着,只有过去的那些时光,一阵烟,一阵烟地在脚后安静地崩塌。”那个坍圮的城堡中,住着过去的自己,或许是时候和她告别,去开始一段全新征程了。

——从读自己到看世界

从降临人间,我们便开始注视世界,后来才慢慢转向自我认识,研究起“我是谁”,而当疑惑不解时,也只有向外部世界寻求帮助与慰藉。现在,是用心聆听感悟世界而非“注视”之时。从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白犀牛孤独的泪光中体味一个物种走向灭亡的悲剧;从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中领悟穹顶之下的我们与环境展开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从亚投行队伍的日益壮大感受我们的国家在全球逐渐强大的号召力……

带着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再来审视自我,也许能发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完整的内心世界。

——从喧哗到宁静

我们是以最宁静的方式来到也必将以最宁静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可在当今“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即娱乐如同共识,我们彷佛正走向赫胥黎曾预言的“无人想得到真理,文化走向灭亡”的那一天。十八岁的我们,与其沉浸在泛滥信息中逐渐迷失自我,不如选择更为诚实可靠的终身朋友——书籍来充盈自己。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中说:“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或在书页上与我们撞个正着,自我认同感油然而生。”没错,书籍永远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它教会我们以高贵的姿态看着沸反盈天的世界,教会我们宁静是一种力量。

——从害怕寂寞到享受孤独

一直很赞同周国平先生的关于寂寞的观点。他认为寂寞是决定人命运的情境,庸人排遣寂寞,而强者靠内心力量战胜寂寞。如果说害怕寂寞是我们的本能,那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孤独是人的宿命。告别陪伴了我们近二十年的家人,背上一个人的行囊站上陌生的土地,走向孤独的同时也通向了人生的又一座高峰。前所未有的寂寞孤独更易将人摧毁,不如“把世界当成我们的食物,独处便是我在消化世界。”

——从厌弃平庸到走向平凡

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些应该是每个人儿时的愿望,可当稚嫩的梦想遇到无情现实的打磨,我们逐渐发现自己脚下就是一条平凡之路。由此而生的悲怆孕育了一代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但我个人更赞同同样具有伟大成就的尼采的那种直面悲剧勇敢“登山”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思想说是现代社会精神向导也不为过。于是,我们便可以以包容与恬静之心面对自己,面对平凡,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多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回忆起我的十八岁,能怀着感激的心,谢谢那时的自己勇敢而坚强,在十八岁时登上的那一高度是对未来自己的最好馈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