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工作动态

《江苏教育报》:常州一中智能机器人创新拔尖人才与大学无缝对接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原文链接:http://{域名已经过期}/shtml/jsjyb/20120712/9243.shtml

 

2011年8月,随着我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全省38所普通高中怀着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高中、培育优质人才的理念,成为领跑高中学习新革命的引领者,在全省基础教育界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如今,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就在第一批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仍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第二批的申报工作又有条不紊地展开了。7月9-10日,2012年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申报项目答辩会在南京举行,全省55所普通高中、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答辩。

    基于传统成就“新亮点”

    省兴化中学的文学体验式学习课程基地在此次答辩会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托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学特色,该校在将兴化本土及校本文学资源物化呈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多媒体、网络、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等资源,为课堂文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将建立文学阅览厅及文学演播厅,双重推进学生的纸质阅读和感官体验,另外,我们还将建设影视文学编导制作中心和文学类社团共同体,以增强学生主观能动的实践创新。”该校副校长顾晓斌表示。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苏州市第十中学的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和省海安高级中学的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我们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潜伏着一个诗人。我们希望能够将学生从功利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唤醒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诗性。”在答辩会上,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阐述了自己的理念——该校将建设专题资料搜索与查阅中心、教学与阅览中心、诗歌的E时代创作平台等,并进一步丰富、开发诗歌综合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诗歌教育的三级校本课程教学实践。而海安中学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的建设,则是建立在该校70年未曾改变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我们有设备齐全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有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有良好的师资队伍,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良好的校园环境,拥有生长了70年的老树,这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该校校长吕建说,“以前,农村的孩子在夏天是可以随时跳进池塘洗澡的。我希望通过学校的努力,能够让孩子们拥有治理环境、改善环境的意念,也许在数十年以后,在池塘洗澡又成为可能。”

    推陈出新展现新气象

    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基于3S技术的地理创新课程基地……与去年相比,本次申报的学科更为全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科目。

    以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的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为例,早在今年4月份,该校就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等单位签署了相关的共建协议。按计划,学校将以“教室就是实验室”为理念,以信息化为方向,进行统一设计和整体规划,建成机器人活动体验室、师生作品展览室和各类机器人专业实验室,营造具有智能机器人特色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上,学校将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我们期望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培养他们对智能机器人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与大学无缝对接,为其输送一批具有智能机器人设计和搭建能力的创新拔尖人才。”该校校长任欣伟表示。

    同样让人倍感新奇的还有省口岸中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在拥有7年新疆班办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研究平台的基础上,该校的课程基地建设将重点建设一个民族团结教育主题馆,将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历史、习俗等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文本资料、音像资料和具体实物,构建一个直观的学习场所。

 

    以人为本引领新发展

    “此次申报学校的内容更为创新,影响也更大。”在答辩结束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进行了总结,“申报学校都将形而上的理念、思路和设计与形而下的路径、措施、方法相结合,具有独到和创新之处。有些课程基地甚至连名字都与本土特色、学校特色和传统息息相关。此外,各校都将课程基地的建设打造成为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愉悦感、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学校特色时代感的平台,并将其与其他学校分享,很好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将课程基地建设看成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项目,从立项、人员和资金方面都已加大了力度。”马斌介绍说,参加本次答辩的学校大多数在来宁之前已经通过好几轮模拟答辩,可以说是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精英。

    “我相信这与第一批课程基地影响不断扩大不无关系。”马斌告诉记者,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第一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而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对于课程基地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学校是有生命的,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要始终体现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融合。而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平台。课程基地的体验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课程基地促进了教师学科的专业成长,对助推学校特色化建设也初见功效。”

本报记者 潘玉娇 实习记者 吕玉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