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课题研究

名言类新材料作文导写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近几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盛行。名言类材料因其富含深邃的哲理,具有较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能够给考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也逐步受到命题者青睐。名言类材料,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较为出名的话;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道理的言语或流传于世的谚语、格言等。例如 2011 年高考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 年高考福建卷的冯骥才对“时间与路程”的阐释,山东卷的孙中山对“革命”的论述;2013 年高考安徽卷的萧伯纳的名言“为什么这样与为什么不能这样”;2014年高考江苏卷关于“青春不朽”的名言等等。
从不同角度来看,名言类新材料作文可以是一则材料、两则或多则材料,也可以是单一观点型、对立观点型或者相辅相成型材料。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写作前都要弄清楚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一般而言,名言类材料作文比较好的写作方法是:抓关键词,紧扣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下面以一道作文题为例加以说明。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德国谚语)
怀疑中我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幸亏思考最终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导写点拨】
这道作文题选用了两则材料,一为谚语,一为名言,都含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作文前首先要弄清楚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一年轻人和老年人二者既是对立的关系,又是一种统一的协调关系:青年之与老年是一种成长的历程,成长所带来的变化也是成熟的一种体现;老年之于青年是一种生活的借鉴,丰富的经验留给我们的是思考与质疑。材料二是笛卡尓的名言,强调的是基于怀疑之后的思考,尤其是坚守自我的独立思考,是我们求知成长的必要途径。
一般来说两则材料的作文命题材料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文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本身的关联性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到了关联性,那么也就找到了作文的切口。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相信”、“怀疑”、“思考”、“发现”是这两则材料的关键词。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分析思考还可以发现这两则材料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这个逻辑关系是一个认识上的递进关系。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和材料间的递进关系,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中相信和怀疑是并存的,“相信”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面对生活(世界)的方式,那么“怀疑”“思考”也同样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没有了“怀疑”人生就缺少了“思考”,生活就缺少了发现;没有了“思考”也就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以上这些认识是将两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析而成的,而本次作文的最佳立意角度应该是综合地考虑两则材料的内涵及其联系。如果选择其中的一则去立意,那也未尝不可,但终究不够全面。
本题写作可能的理解脉络和思路:
1.古往今来,人类的生活充满着“怀疑”的元素,我们自身成长成熟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怀疑的过程,我们的文明赖以发展的哲学和科学同样围绕着“怀疑”的因子。
2.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时代,我们眼中的真实和虚拟的世界更加丰富而纷乱,“怀疑”更加成为我们正确面对世界的一种清醒态度。
3.如何从“怀疑”中突围而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是最至关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够使我们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看清未来。
4.独立思考的途径是什么?是学习……
5.本题特别强调学生应该围绕命题寻找到一个载体来写作。学生可以书写自己生活中关于怀疑和思考的小故事、小感悟;可以阐述怀疑或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自身,对于我们的人生成长;对于我们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可以论述如何实现从怀疑到思考的华丽转身(要注意怀疑和思考在本质上是有共通性亦有区别性。例如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是从怀疑开始;我们不乏怀疑的论调,但是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声音!……)
【作文示例】
思以存真
江苏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高三(1)班   杨嘉禾
《忏悔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我开始怀疑的时候,往往感到极度的惊惧乃至战栗。”这种战栗正是思考带给我们的迷茫,一种真实的存在。
德谚中的青年人常相信,老年人多怀疑,人生的阅历使人不轻易相信。相信是单纯的,但相信远远还不够,质疑常常能去伪存真。因此,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怀疑促使我们思考,帮助我们确认“我是真实的”。
不假思索的信仰常是虚假的,人因思维的独一无二而真实。青年人所认为的真相恐怕多有谬误。佛教中有句话叫做:“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是这样听说的”。这句话被用在某个道理的阐释之后,以表自己言出有据。但在我看来,“如是我闻”恰是一种“相信”的体现。听一言而信之,却不辨真伪,这可以说是一种“天真”。天真莫非也是真实的一种?且不说他人之言正确与否,哪怕你听闻的就是“真理”,在自己身上也不一定适用。这样的相信,怎么能体现出你的个性,你的独一无二呢?可这独一无二性正是我们真实存在着的凭证。
成长中的怀疑令我们走向成熟。古希腊哲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在儿童时期最接近于神。”孩童是没有成熟的思考能力的,于是相信大多数事物,鲜少怀疑,他的世界光辉而美好,就如神创的世纪。而神迹常虚无缥缈,因此我们便难以确认人性的真实存在。随着经验的累积,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我们开始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开始发现许许多多的悖论。这些悖论往往只有在亲身的真实体验中得来。
思辨能力往往随人的阅历增长,谓之真实的人性的成长。成长因为怀疑的存在会充满痛苦,我们逐步思考而逼近的真相其实意味着某种信仰的崩塌,使人迷失。
可是即便痛苦,也要勇敢的去怀疑。想必在尼采高呼“上帝死了!”的时候是极度痛苦的,因为他的人性之思打破了某种“原以为”的真理。痛苦是真实的,在他说出“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大”的时候尤其真实地存在着。也如格拉斯在他的八十自白中所言:“回忆就像洋葱,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人在年老之时的回忆,是一种对毕生的怀疑,在这个过程中,人仿佛站在上帝视角纵览这一切。那些隐藏在人生际遇中的暗涌刺激着我们,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未曾注意的细节,甚至由此思索着建构了一个新的故事。颠覆是超乎人想象的,我们因此感到由衷的迷茫。对于过去之思,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心尖上的颤抖与刺痛就是证明。
怀疑所带来的思考是一种自我判断力,带着审判者的力量,迫使我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考让我们保持清醒,我们借此穿越荒杂,触摸真实。
【点评】本文能够很好地抓住“相信”、“怀疑”、“思考”等几个关键词来结构文章,尤其是以人的成长中的认识为线索,把童年、青年、老年不同时期对事物认知所采取的态度通过各种类型的论据形象地呈现到读者面前,思路清晰。首先以《忏悔录》中的一句话为由头,引出思考,紧扣文题。接着概述材料,把几个关键词的关系精确地点出,然后以“如是我闻”为例来分析“青年人常相信”的缘由。接着提出“成长中的怀疑令我们走向成熟”的观点,围绕第二则材料分析了怀疑与思考的内在联系。全文因言说理,层层深入,论辩有力。
怀疑之后
江苏香港宝宝典资料大全高三(1)班   姚霖
柏拉图在洞喻中描摹了一幅经典场景:一群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四肢捆绑着,不能转头,只面向洞穴后壁。后上方远燃着火炬,将他们背后之物投射于后壁。因此囚徒只看见投射的假象,并将其当做唯一的真实。
突然有一位囚徒解除了桎梏,看到实物本身,却仍相信最初的影像。最终他出了洞穴,强烈的日光刺激着他,但更大的刺激源于阳光下的一切——他怀疑了。
故事似乎停了。任何的怀疑源于相信。什么都不信的人,谈何怀疑。信得越深,一旦怀疑起来越烈。正如一个人把偶像捧得越高,让它下来越难;且不下则已,一下就摔得挺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鲁迅说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笃信至极的。不想疑,又不得不疑——厌离、破坏成了魏晋人士怀疑之后的反应。那洞人怀疑着,因为他先前笃信——他怀疑的是是阳光下的真实还是洞穴中的影像?怀疑之后他怎办?是在悬殊中迷失垮掉,还是在沉思探索中发现真知?柏拉图仅描绘从笃信到怀疑的模型,可没有明说怀疑之后怎样。
人们对怀疑抱有双重态度,因为怀疑之后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怀疑促人思考并发现真知。常言怀疑是走向成熟和智慧的第一步。尤其在早年,人的认知主要源于前人经验而非自身的理性思考,因此怀疑促人“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从而发现真知,而其中人的独立思考极其关键。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早年信奉马克思主义,这在当时是“大势所趋”;他是奥地利人,“近水楼台”亦随弗洛伊德门派学习过。但后来爱因斯坦对自身理论的批判性态度深刻影响了他,促使其对前人理论产生怀疑并批判思索;真正的思想,不拘囿于一时一地。他通过自己对科学、哲学与政治的思考与研究后,提出了检验理论的“证伪”原则。波普尔如今名声不振,一则他当时的洞见已成为今日的常识,二则他反教条主义的品格没能为他吸引更多的门徒。从中可见怀疑具有的潜在价值,也可见人们对怀疑通常的不待见。
失度的怀疑引向迷失与虚无。毛姆小说《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童年虔诚地信仰上帝能为他治愈跛足。这种相信扎根于他在人生伊始对宗教及其衍生出的整套信念里,但上帝不能实现心愿的现实使他走向对原有信念的怀疑。他后来学医,挣脱了人生的第一道枷锁——宗教。他感到轻快,但同时又像流离到围城外的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失境地。菲利普开始“相信”“世事如五彩缤纷的波斯地毯,任意组合,毫无意义”。菲利普的故事有一定普适性,他在怀疑中非但挣脱了宗教的束缚,还捐弃了本真与郑重。德谚有云:“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是针对人生而言;放到当下社会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难免矣。
坚疑不信和坚信不疑没有本质区别。所幸我们比那群洞人好多了,同样是脆弱的苇草,我们拥更好的思考的条件,在信疑间开辟一条理性的道路。
【点评】本文属于因事说理散文。以柏拉图的洞喻论故事为由头引出“笃信”、“怀疑”关键词,对故事加以分析,论述了人们对怀疑抱有的双重态度。接下来,围绕题目,对“怀疑之后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怀疑促人思考并发现真知;失度的怀疑引向迷失与虚无)分别进行论证分析,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见解独到新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