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不逝
凤凰谷大剧院五彩的外墙在五月的阳光下闪耀着,五月的风吹起,一切沸腾的感情都将沉淀为清澈的空气,余下的,是不会飘散的记忆。
天气很闷热,让人心里也烦躁不少。穿着严实的衣服(我的服装是一套完整的国民党军装)站在后台,额头和后背一直在不停地冒汗,距离我们上场还有两个节目的时长,心里却莫名地紧张起来。担心忘词,担心走位错误,担心服装失误,总之我把一切可能出现的意外都在脑子里翻滚了一遍又一遍,期盼着一次完美的表演。“这或许是我们这辈子最后一次来演绎这场戏了吧”,我的脑袋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或许是别了麦克风的缘故,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内心的焦躁竟奇迹般地消失了,眼前跳出的是一帧一帧我们排练过程中的场景,可时间并不允许我放肆地感怀,很快,我们的表演开始了。
或许是怕什么来什么,开始还没多久,我就感觉到别在我裤腰的夹子松了,而后面的戏基本上我都要站着完成。突发的情况让我没时间仔细思考,条件反射般的念出了接下来的台词。直到我的戏份完结走下台去,帮忙摘话筒的老师轻声跟我说了一句“表现得非常好”,我才突然意识过来,原来这样就结束了,在我的裤子处于即将掉落的危险状况里结束了。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许是我们整个团队都没有想到的。很感谢三位导演、两位编剧、七位演员、服装组、摄影组以及一系列担当着后勤工作的同学们,也很感谢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从四月初到如今的五月中旬,校内的初审和二审对我们来说似乎都非常顺利,但其实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不易与付出,也正是这样才能体会它带来的乐趣与收获。推翻之前的表演重新塑造人物;压缩午休、自习来排练却依旧时间紧张;服装组的同学一天跑好几趟服装租赁公司;与期中考试的不期而遇;周末结束半天的排练一起去面馆吃一碗面;排练的间隙演唱各种形式的主题曲;课间被剧本洗脑式的对话;被老师寄予期望参加市赛绞尽脑汁地改剧本等等等等……
到今天,这件陪伴着我们一个多月的事情终于结束,只是我不相信是这样简单的结局。落幕之后是曲终人散,但是我们的愉快与艰辛,我们得到的锻炼,我们拥有的回忆不会退场。
五月的阳光洒下,五月的风吹起,便是年轻的故事最潇洒的注脚。
------郭楠婷(特派员扮演者)
选一条比较困难的路
如何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话剧浓缩成十五分钟的短剧,又如何将十五分钟浓缩为八分钟,这场拉练意外地跑了很久,但是结果又令人出奇得满意。作为这个剧组的一分子,我很自豪很骄傲有这样的一个团队共同进退。
仍然记得最初选剧本时候的情景。按照常态,一个文科班诞生一部剧本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然而我们却不幸地在一开始便走错了方向。因为失误,所以自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便是用只有别人一半的时间,甚至都没有,来完成一份质量与别人相当的剧本。作为一个编剧,我很紧张,小伙伴们亦是如此,我开始变得急躁,不稳定,特别是对着电脑敲键盘到深夜的时候,我是孤独的。我很清楚这时我被迫着走了一条远路,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到达终点。
尽管有过小小的不满,但我们仍旧顺利地以第一名通过初审。现在问题来了,更为猛烈地来了。剧本的精致是我们编剧的追求和目标,而由于我的不镇定,不成熟,使自己陷入了又要追求高标准又会埋怨不已的纠结怪圈。为了这份剧本,我们前前后后将近改了十次,不断地改,不断地打印,我的U盘里开始不断保留各个日期堆积如山大同小异的文件。我们彼此开玩笑说,怕是文印室的老师都熟悉我们班的剧本了:“啊呀?怎么又是你们?”
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最后一次改编之前和语文老师的一通电话。休息日,我抱着手机对着事先列好的问题逐个向老师寻求帮助,那通电话,我足足打了40多分钟,期间我的妈妈在旁边听着,罢了对我说:“你们的戏剧节真的是像模像样啊!”
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仿若一个梦那般不真实。最后最难忘的,竟然还是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剧本修改的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当年《驴得水》的原剧本,那两个大学生用了五年的时间才使其问世。现在我们只是缩减,改编,确实出人意料的困难。一个好的剧本,不是仅仅看台词怎样华丽,人物动作表现怎样立体,而是在于一些旁观者都不会想到的细节,比如说人物的上下场怎样才显得自然,人物在台上的站位怎样才不会造成混乱的视觉效果。所有的事,不经历,就没有资格站在一旁对他人评头论足,这些道理,只有实践过,才更深刻地体会。夜色很安详,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是难得的曾经似乎望尘莫及的学术感,让我莫名觉得亲切。这不仅仅停留在一部戏剧上,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入戏?我觉得现在区分它门的意义已不太大,像庄周梦蝶那样,自己的体悟最重要。
电影《喜马拉雅》中的一位喇嘛对他的弟子说:“当你眼前有两条路时,要选择困难的那一条。”初读此话违背人性和常理,但它的背后其实另有一番智慧。
如果我们选择了简单的路,那我们为什么不随意地从原剧本中掐一段就开演?如果我们选择简单的路,那我们又何必为了一个完整而出彩的剧本改上十遍八遍,仔细的挑选删减和改编?所以说,最初我错了,选择一条比较远的路,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是对艺术创作的负责。
之后的事情变得顺理成章,演员们的辛勤排练,是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的,他们在台上恣意绽放人性的色彩的时候,我们静静地站在幕后,说实话,当你看见自己亲手创造出的作品被展现于大众眼前并能清清楚楚听见观众的笑声和掌声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奇妙的,尽管有时也会着急地在想:咦?这明明是设计好的一个笑点,此处应有掌声啊?在后台看着他们的十五分钟,是我觉得最漫长却也最短暂的十五分钟,漫长的原因,是对于下一个我早已知晓的精彩点的期待,短暂是因为沉浸,也许还不过瘾?
去选择一条最困难的道路,这也许需要一些勇气,然而时间久了,你便会发现这份所谓的苦,其实是悠闲,或者恰如我所想的“此处应有掌声”。一般,这条远路的外面总还有更远的路,一切都还没结束呢。
------崔睿琳(编剧)
戏剧青春
话剧对于我们大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尝试,在戏剧节之前我们对它可说是鲜有涉猎。而正是戏剧节让我们对它有了大致的概念,并由一个门外汉慢慢摸索到最终呈现出《驴得水》这部话剧。
然而成功背后隐藏着的是无尽的挫折和非凡的付出。作为《驴得水》的总导演,我太知道其中滋味了。从最初选择剧本时各小组准备方案又经过多次辩论、否决才最终敲定的艰辛;到剧本修改时不断挑战原编剧智慧的心血耗尽;到选角,演员讲戏、排练时牺牲的无数自习、休息时间;再到准备道具服装时网罗搜集、数次奔波只为达到完美的不懈追求;到前期宣传时的绞尽脑汁;到正式演出以及参加市赛时无比伦比的发挥与配合……那些画面不仅定格在摄像同学不知疲倦拍摄着的相机里,更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
在彼此的陪伴中,我们并不感到是在孤军奋战;因为正是每一次的挑战自我中,我们发现自己潜力无限;因为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与困难的搏斗中,我们发现自已磨练了“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的坚毅品质。
高中时期如此青春韶华,要以无悔的拼搏来纪念,譬如戏剧节上的不遗余力。
------沐雅欣(总导演兼策划)
告别,亦是开始
终于这场一个月的长跑落下了帷幕,驴得水剧组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杀青!
这部戏从筹备开始,纠结于剧本选择。编剧们剧本改了十几稿,对于演员的每一句台词真可谓精挑细选,终于呈现出这部同学们欣赏到的最终版《驴得水》。
剧本敲定后便是紧锣密鼓的排练。说实话,从电影改编的剧本给了我们便利,我们可以参考电影中的人物,可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不说比得上电影演员,起码不能差距太大。于是乎,课间午休甚至是周末,都能看见演员和导演们忙碌的身影。台词从起先的不熟忘词,到后来的熟练声情并茂;动作从僵硬到协调,每一点进步付出了成倍的汗水。排练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对于某一个角色的定位揣摩,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少不了争辩。你看到台上的张一曼光彩照人,但你或许不知道这背后pass掉了无数个“张一曼”。
除此之外,道具组服装组的同学也为这部话剧付出了很多。大中午的,两个小女生要出去背一堆衣服鞋子回来,不满意不合身的还要再来回奔波,为的是每个细节的极致。
我是真心喜欢这部剧的,从最初的情节剧本,到后来同学们的演出,不说完美可也做到了绝对的用心。哪怕我只是在台上只有几句台词,可依旧感到了满足充实。收获了全校的掌声笑语的那一刻,我瞬间就觉得,值了!
再次鸣谢所有为驴得水奋斗的小伙伴们!以后也要一起改变“贫愚弱私”!
------周婧(佳佳扮演者)
勇气
紧张,激动,好奇,迷茫,情感交织在一起,只有沐浴在聚光灯下的片刻才能深切体悟到戏中人生的各种滋味。
几周的忙碌让我体验了一把生命中只剩下“驴得水”的感觉。否决,揣摩,再否决,思考不停,进步不止。每一个眼神深思熟虑,每一句吐词极致打磨,每一丝气息锱铢必较,专持内心对表演精致的态度,这是一个优秀演员最基本的自我修养。大肆渲染的动作将情绪外放给观众,留下的是震撼;而越是风平浪静的情绪背后意蕴却越是波涛汹涌,留下的是沉思。把握这二者的平衡,也许张一曼才能被还原成我们身边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之人,她的结局带给观众更多震撼与思考。
想当初也是抱着试一试的犹豫动摇报了名,也走过了一段对释放自我患得患失的尴尬期,但是也坚持了这么久,人的确是需要强迫自己经历一些事,揣着半饱的勇气说:“我可以!”
精彩还在继续……
------徐雨桐(张一曼扮演者)
夏花初绽
清晰的记得那一刻的惊讶与错愕。《驴得水》。何谓驴得水?铜匠?我演不来那个木讷的呆子。
三月初春,总裹带着一丝新奇与惊喜。正如我们的剧本终于定稿,心中忐忑兴奋并存,我们被那一颗好奇之心引领着,在向戏剧殿堂的路上摸索初探。
花一树一树地开,忆得四月骤暖。清明有好雨,春花留人醉。排练紧锣密鼓的进行,一句一句的台词揣摩,几日几夜的剧本修订。正如阿米尔·汗所说的那样,抛弃真正的自我,拾起戏内人生。真正体验作为一个演员才能切身地感受到那一种对角色微妙的把握。以最有张力的形式而表现,不出氛围,不弃主旨。每一句台词的精准,情感的到位传达,都凝聚了不懈的执着与努力。
夏花初绽。花有花期,而人也有蛰伏之期。五月,是该让过去努力的日子绽放了。校内审察过关斩将,只为的是最后的绽放。泰戈尔诗中有道“生如夏花”,却也正契合我们的心境。夏日的鲜花,在盛开的瞬间便极力展现他的美丽。戏剧中,真实的自我悉数被抛弃,人物出彩的同时,放飞的却是束缚的内心。站在舞台上 ,登时紧张与怀疑烟消云散,只有内心的云淡风轻。从容的说完台词,听见台下山呼海啸一般的掌声 ,便已觉得不虚此行了。戏剧着实出彩,但那只是夏花的初绽。它不与傲梅相似,需要面对的是处处险恶的寒夜,而是生在长夏,初绽后带来一季的美丽。
夏花只是初绽,愿在这长夏永不凋落。
------汪峥嶒(铜匠扮演者)
每一步,都有千钧之重
人们只看到戏剧舞台上的风光无限,却无人关注到台下付出的时光与心血,人们只看到演员的精彩表演,却鲜少关注台下的道具化妆与后勤工作。这句话原本是老生常谈,然后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它的真正滋味。连续一个月,每天花费将近两个小时的排练探讨剧本,这种辛苦令人折磨,却也令人欣喜。然而更令人烦扰的是团队里不同声音的冲突与矛盾,团队之间的协调与磨合。但我们最终都能互相理解和包容,因为我们知每一个人都是为了驴的水的更好的表演。
我非常欣喜和骄傲,因为七个演员中每一个人都非常优秀,不论是在戏剧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而所有台前幕后为之付出努力,却没有回报的人,我们更感激他们的心血和付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没有他们每一点的帮助,也没有我们如今的辉煌成果.
当一切的煽情成为浮夸,平常的话语却蕴含着真实而动人的力量。别人口中的鸡汤,在我们身上演绎出了真正的滋味。感谢戏剧节,让我们磨合,让我们前行,让我们知道成功与失败,让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千钧之重。
------王帆(副导演)
不仅仅是一场演出
回忆两个月的戏剧节准备,百般滋味上心头。并非专业人们,在一片黑暗中跌跌撞撞地摸索,探寻,改进,只为了那一场15分钟的表演。
但那不仅仅是一场表演。
犹记得讨论两小时相持不下的剧本大纲;在时间与情节,笑点与内涵中苦苦挣扎的纠结删改;反反复复,一天改一遍的剧本……都成为磨练我心志的契机。但随着不同版本的剧本越叠越厚,这些东西却也是险些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
好在我们还有坚实的后盾。有小可爱主动跑过来提供帮助,有同学碰面时一句“编剧姐姐辛苦了”的问候。也不乏刘老师借电脑的热心,倪老师帮忙打剧本的辛苦,陶老师提供意见的耐心。更感谢的是演员导演陪着我们,不断跟着新剧本改变表演方式,改造自己人物形象。是你们让剧本中的人物真正有了色彩,有了与电影不一样的生动。在后台听见观众愉悦的笑声,看见你们耀眼的身影和精彩无比的表演的瞬间,都让我觉得无比兴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心血。
感谢所有参与人员,也感谢所有老师同学,是你们的关心,让《驴得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那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印记。
------黄明雪(编剧)
(满春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