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学生荣誉

高一年级“民国”专题读书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为了更好地承接暑假期间教育局发起的假期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与鉴赏水平,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高一语文组决定本学期每周五开展阅读课,围绕一个主题,由老师推荐书目并指导阅读,学生自带书籍阅读。第一学期的主题是“民国”。

学生于每节阅读课后摘抄或写读后感,并于学期末提交了一篇民国读书征文。为总结上一阶段读书情况,更好推进高一下学期的阅读计划,高一语文组评选出了此次征文活动的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

 

民国读书征文活动获奖名单:

 

一等奖:

高一(1)班 许诺        高一(2)班 朱伊涵

高一(11)班 姜烨       高一(12)班 张铭潇

 

二等奖:

高一(1)班 许铭        高一(2)班 崔睿琳

高一(3)班 刘涵        高一(4)班 张淑琳

高一(7)班 盛可人      高一(10)班 程慧超

高一(11)班 孙艺航     高一(12)班 丁泓月

 

三等奖:

高一(1)班 倪烨楠      高一(2)班 胥沁

高一(2)班 沐雅欣      高一(3)班 蒋玉羽

高一(4)班 陈菲        高一(5)班 窦心言

高一(5)班 黄雪晴      高一(6)班 邵彦炜 

高一(7)班 韩嘉琛      高一(8)班 蔡宸

高一(8)班 顾佳敏      高一(9)班 王乐楦

高一(10)班 郭源

 

 

一等奖获奖学生作品:

 

大师之气

 

高一(1)班     许诺

 

远承魏晋率性念真之风,肩负国家危难时文化传承之担,目睹世界百年风云涌卷之变,他们以各自独特的人生轨迹擦亮了世人茫没于风尘的双眼,胸间一股浩然之气萦绕至今。

我观民国的大师,他们或口出狂言,或嬉笑怒骂,或缄默自持,其间不外乎有三股“大气”。

其一,有横居高堂,望断天涯,高呼“独步天下,谁与为偶”的狂气。此气不屑于世人之冷眼,不拘于学典之约束,触景生情,一时愤慨,一时悲愤,心到口处,勃然渲洒。君不见辜鸿铭倒读德语报纸,反斥嘲笑自己的德国青年,黄侃口出妄言“八部书外皆狗屁”。试问,当今之世,何人敢如此?

其二,有目视四面残垣,望怀千里江山,旅居海外,苦觅救国之道的志气。这种志气在之前的狂气外在包裹下,有些隐晦,不易被人一眼洞穿。诚然,有些大师们外在看来是狂傲不羁,有着异于常人的行径。殊不知,夜深人静,孤灯伫立远视时,实则是一声浅叹。对于时代的无奈,平日也只能以狂傲偏执的姿态来做悲情而绝望的守护。王国维为文化殉葬的遗书,赵元任为祖国深情谱曲的《教我如何不像她》,俱是如此。

其三,有由内及外,由心魄至发梢的正气。这股正气浩浩汤汤,成为那代人的风骨。自中华文明诞生之初,这股气就像中国水墨画中的千丈飞流,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是中华民族的大手笔一般,总是形断而意不断,在民国喷涌而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梅贻琦了。“……直至去世,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手提包才被打开,原来是清华基金历年的账目,分毫不爽……”每读至此,我都有所触动,随便想想也知道,那是个贪污成风的社会,战乱纷纷,民不聊生。为了生计,不知有多少人不择手段,狗苟蝇营,卖国通敌。而梅先生则以一生作为诠释了什么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大师之气,本就非那些凡夫俗子口中所云的“气派”,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最高提炼。狂气也好,志气也行,正气也罢,这几股气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中华文明的一隅。

 

 

旧时光里的窗

 

高一2班  朱伊涵

 

她不要传奇,不要佳话,可她的故事却将她的一生编织成花朵,沿着时光的藤蔓,不断延伸……她是张爱玲。

在那个或许一切皆灰暗的日子里,民国的风骨逐渐让世间还存有一些久违的色彩,而她既不是那娇艳欲滴、妖娆撩人的红玫瑰,亦不是那与世无争、素雅无争的白玫瑰,她倒是像一扇清灵却厚重的窗,透过她窥见了民国高傲的气节,万物皆着她之色彩,在这生命的短暂光阴里,活出了一个女生生命最瑰丽的原色。

名字里有“爱”这个字,那么此生的羁绊也就始终与“爱”有所关联,她自己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对于人们谈论了数千年的话题,她却以寥寥数笔,以一个“遇”字就代替了所有的言语,有相遇也必定有分离,这是爱之悲,也是张爱玲的一生中许多无奈的沧桑与苦难汇聚而成的哀痛,我们未曾经历过,那种钝钝的揪心感却久久令你无法释怀,这是属于她的人生啊。

一段友情之于一个女子来说,应该是居于爱情之上的情感,而苏青与炎樱之于张爱玲来说,或许是胜似亲人的存在。“如果说同炎樱在一起,张爱玲对面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的世界,那么和苏青在一起,她则进入到一个更带世俗气然而也更有人生酸甜苦辣滋味的女人世界。”炎樱人如其名,性格热烈而温暖,而从小就踏入婚姻的苏青,却是一个复杂冷静,甚至有些世故了。相比理性、内敛的张爱玲来说,三种截然不同的女子,却是另一种意外的和谐与耐人寻味,若是张爱玲没有遇见她们,她将失去了少女应有的天真以及在社会中闯荡的经历,终将庸庸碌碌一生无为,或是此生就陷入哀愁的泥淖中,愈陷愈深。

但命运赐予张爱玲的苦痛仍是不可磨灭地存在着的,她深居幽宅的淑女童年让世间的混乱拒之门外,同样的,也让幼小的她不得不去看那家庭中的变故。我说,她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她的小说主人公的爱之深、痛之切总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这个身着旗袍的淑女,恐怕,她的小说只是她复杂人生的一隅,而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一波多折所给她带来的影响,是我无法料想的,也只有她,可以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过后那极度的孤寂。

她只是过去时代里的一扇窗,只不过,她经历的风雨,并非常人所能忍受,而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从她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塑造出一个世人所认为的“她”,若是回到那段旧时光里,这个奇女子,想必更为鲜活。

她的身影在旧时月色中消去,她的精彩却永不退场。

 

 

味淡始真  香清自永

——读《民国语文》有感

 

高一(11)班 姜烨

 

得此书时,我只是看了个名头。闲暇之余我深埋其中,才明白大作味淡始真,香清自永。

只需看了一眼充斥着成功学的畅销书栏,就能明白这个世界的喧闹,不同于其,翻开洁白的书面。这本书就带我领略了春夏之热烈、人生之无常、生活之无奈、社会之悲凉。从普通的蒲公英拓展到人生在世,从不起眼的秋蝉拓展到自然的嘲弄,或许只是一个无碍的人事一经大家手笔,就多了些许深意与经典。虽没有华丽词藻,但从那质朴的语句之间,便能深深感受到作者的哀愁与喜悲。不需漫天宣传,却已流传千古的,正是那一份精神家园。

也许从作者的外表你根本无法看清他的横溢才华与满腔热血,但那笔尖流露出的文字却让每位读者心潮澎湃,回味久远。冰心虽常表达爱的哲学,但《赴敌》一文不得不让人沸腾于那男儿热血;鲁迅虽看似冷酷无情却能译出《鱼的悲哀》那样一篇带着同情与救赎的充满童心之作。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作者笔下的文章便是心灵的大门。你读它,体味着人间百态,感受着作者内心的挣扎与痛苦,那么属于书之香味便弥漫开,不仅净化、点醒了你,也将流传并继续感染更多的人。

其实这份感动是作者用心写就的。你可以从中看到自然的生机美好,看到人生的短暂如烟花,在绚烂的绽放后,只剩下一缕青烟。提前的领悟只是因为作者已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将世俗纷扰拨开,让你幡然醒悟:原来作者讽刺的那个人就是自己,原来这冷漠麻木的社会的形成也有你的一份功劳。你那层虚伪的外壳在作者锐利的笔锋下破裂,而你自己却已经面目全非。你终于开始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这个社会:你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丑陋的小角。你决定换一个面貌待人,尽量显出那个真实的自己。于是,你学会坦率,这情怀有如春花般,香气清幽,在氤氲了自己的同时也在感染别人。它传递,一直到这个世间充满芬芳。

窗外车声呜呜,飞啸而过。我们坐在时代的列车上,越来越快的节奏让我们无法呼吸,无法静心,一切的一切都被打乱。这个躁动的世界已无法存留一丝安放心灵的空间,有太多的伪善将我们淹没,那一张张假意疏离的脸,让我们迷茫,在是非间徘徊。彼时仅取一缕斜阳、一袭芬香、一页书章,为自己开辟一个三寸天堂,一品淡香书章。

 

灵魂自在高处

 

高一(12)张铭潇

 

19世纪的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心照不宣地为百年后的民国做了最好的解说。而今回望那段来时路,总是褒贬不一,难下定论。难以逃避的是那时硝烟弥漫中的疾苦与混乱,不堪和耻辱,但同样不可否认那在错乱杂芜的背景上明亮清隽的思想之色彩,以及在浪潮与风尘之中照亮着中国未来的,那些有志之士的明朗之声。在繁华空前的当代文明中,带着辩证的眼光去打量那个时代,最令我们动容的,无疑是与现世形成巨大反差的精神之丰裕。

纵观当代,有一个话题总是为人议论纷纷,那便是“人性的因素”,也就是“民众意识”。民主社会的机制尚未完善的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附和世界而被其同化,集体无意识频频再现。在蝇营狗苟的生活中随波逐流,不被时代抛弃似乎就成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目标,我们甚至因此而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放弃了去改变的权利,一度将生活过成了模式。

在我们整日说着“这世界不坏”的违心之论以及“世界不可改变”的欺世之谈时,是否能够回首望一望那个老迈却又激昂的年代,并从个中人物身上得到些许启示,来使我们摆脱“善言却难为”的犬儒主义标签?

答案是肯定的。历史的惆怅匹配任何岁月,但在漠不关心的大多数中,总有一些不甘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人”的有志之士,在无数令人沮丧的先例中仍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与改变当局的愿望。

面对优秀如梁启超,胡适的人才,奋力改变世界却失败告终的现实,也依旧有像辜鸿铭,傅斯年这样的人坚持着他们所认定的崇高的信仰,奋斗到了生命最后。即便多数人缄默不言,也不畏惧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站在惊涛骇浪之中央,仍然用成人的智慧演绎着孩童的率性与纯真,活出血性,用亲身践行着中国人应有的“温良包裹着的赤子之心”。知难而不怯前行,纵身一跃,振臂一呼,去抓住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何尝不是一种大智若愚;为自己的信仰拼尽全力,只因有一线希望来照亮混沌乱世,便毅然举全身而自燃,又何尝不让今人为之动容。

而这种于动荡碰撞中屹立不倒的坚毅,于众说纷纭中敢于发声的勇气,以及从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也许正是吾辈当学习的。也许我们的躯壳总免不了在生活中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却不能阻止我们的灵魂和思想摆脱不可承受之重,站在高处;也许而今的世界仍是营营役役者居多,但我们却依然可以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充满期待;也许我们未必可以凭一己之力来改变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独善其身,保留那一份个性,远离庸庸碌碌。

 

(周恬逸)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