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游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度过假期的方式,受到不少学子的青睐。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游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游学中的“学”也不是狭义理解上的课程,更多的是通过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游览城市和著名景点,成熟自己的想法,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与“游”的结合。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中小学均会在假期组织长短不一,远近不同的游学项目,学生们在游学的过程中有不少有趣的见闻和深刻的感悟。记者整理了若干名学生的旅行日记,与读者们分享学子们别样的游学体验。
当我感到耳膜因为海拔上升而微微发胀,我知道我已经踏上这片土地——十三朝古都西安。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两首诗,代表了我对西安最初的了解,也是这次让我印象最深的华清池与兵马俑。我们来到华清池,讲解下我第一次了解到,华清池并不是指某一个汤池,而是对整个行宫的称呼。华清宫倚骊山而建。骊山本是火山,温泉也因此而来。我们参观了唐太宗的日月汤,杨贵妃的海棠汤,李隆基的莲花汤。了解了这些汤池的命名,或依其形,或借其寓意,我深深感到古人丰富的想象。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与自然的契合程度要远超于我们现代人。依着地势,拾阶而上,我们来到了温泉水口。泉水温润如玉,水因其中所含的丰富矿物质而显出翠色。水自东向西下流,再在各汤之前分流,分流的顺序包含森严的等级制度。华清池,除了承载唐玄宗和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外,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还有很多。车行不久,我们又来到兵马俑。得到天下的赢政又怎能不将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带入地下,永保其无恙啊。于是便有了这支地下军阵。当我的眼前被一尊又一尊的兵士陶俑充满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有震撼。他们沉睡了两千年,千年之后重见天日,这样时空的落差,让我蓦然产生一种敬畏。从讲解员那了解到兵马俑分为一号至三号坑,有已经挖掘的,和因技术原因暂未挖掘的。让我吃惊的一点是所有陶俑出土时都是彩色的,但在空气中立刻会被氧化,才化为黄土一般的色彩。军阵布局与真实战场别无二致。兵士俑手持弓、弩、戈、矛,神态坚毅。从中我们学习到秦朝时期的兵器文化,也领略到古人高超的建筑,制陶技艺。为了防止地宫进水,智慧的工匠用糯米和黄土浇筑缝隙,陶俑才得以保存。陶俑千人千面,每一个都是工匠们亲手捏制。我似乎听到耳边金戈铁马,又似乎看见工匠们在捏制陶俑。我相信,每一个陶俑之后都有一个故事。黄土垄中,埋葬的不仅是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军阵,更是大秦帝国千秋万代的理想。然而朝代更迭,只留下兵马俑供世人再体会千年之前的帝国盛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想必,这就是游学的目的所在。此时回首,虽不见长安,但再读起那两首诗,又是不一样的韵味。
(高东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