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晚自习,习惯于坐在住宿班的教室外,累了就站在阳台上望向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同济桥,想象着校园外的那个世界,会有着多少未知的精彩。
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夏布望学姐从燕园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至今还夹在我高三的日记本里。那是白雪覆盖下的未名湖,背后写着田晓菲在《十三岁的际遇》里的箴言——“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一个月后颤颤巍巍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我拖着一个行李箱就来到了这个还不算陌生的城市。走进北大,这个“那么大”的世界才真正在我的眼前展开。听着《未名湖是个海洋》,从燕园开始走向世界。
燕园生活,虽然没有坊间谣传凌晨四点图书馆灯火通明的学霸盛况(因为图书馆晚上要闭馆啊),但是周末节假日各自习室依然是一座难求,各类大师讲座常常爆满。经常只能在过道甚至是台阶上洗耳恭听。“大师身畔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逐渐在片园子里面实现自我认知的调整转变,从众星捧月的天之骄子回归到脚踏实地的普通青年,每个人都在博雅塔下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奋斗。
相比于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大学阶段更多的收获在于一段又一段的征途,和在这些路途中收获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成长。大一寒假年少无知,被学长忽悠去骑了一趟越南,用车轮丈量国境线;大一暑期和北大自行车协会穿行过西安到成都2000公里的土地,翻越海拔将近4000米的雅家梗;大二暑假有幸到铁马环台,和台风玩着躲猫猫的游戏,站在海峡那边瞭望祖国大陆;大三暑期周游欧洲列国,回来又到青藏高原走了一趟一个人的318徒步搭车之行;大四清明送自己一场疯狂的毕业旅行,和北大的同学们一起成功穿越库布齐沙漠;大四暑假作为团长带着车协的14个兄弟姐妹在风雨烈日中从张家界骑到西双版纳。
在晋中大地大快朵颐,我想起了《麦天》;在都江堰且行且思,我想起了《上善若水》;在西南的雨水中骑行,我邂逅了别样的《一幅烟雨牛鹭图》;在沱江边的凤凰城小憩,我雕砌了属于自己的《边城》。曾在岳阳楼下背诵《岳阳楼记》,在武陵源畔回忆《桃花源记》,在武侯祠前重温《出师表》,在杜甫草堂外记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些平淡文字抑或是千古名句成了对这些地方最生动而精辟的注解,那种身临其境时的妙不可言,还愿后来人也可以体会到我来时的心意。
当然,这些故事里也不全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翻越秦岭之时数次和滑坡塌方擦肩而过,台湾之行后半程苏花公路被台风破坏,西藏生活被高原反应困扰,夜路爬坡下坡直至半夜才到达目的地……出行之中总是充满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但是庆幸的是我还能在这里幸福地回忆起这些文字背后一个个的故事,并且这些没有把人打倒的挫折,都会使人变得更加强大。
济州的海滩,荷兰的风车,罗马的华彩夜景,丹麦的童话风情,元阳连绵起伏的梯田,罗平铺天盖地的油菜花,敦煌的落日,黄山的日出,洱海的圆月,古北口的星空,普者黑泛舟,抚仙湖游泳,张家界的鬼斧神工,九寨沟的山水灵动……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和美景就被压缩在了这几行薄薄的文字里,不由得让我扼腕叹息,时光悠悠,我只想做个行者,生命未央,行者无疆。世界那么大,我还想去看看!
(内容选编:韦祥洪 / 图片供稿:高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