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八礼四仪

《天下“粮”心》——俞蕴琦同学在国旗下的讲话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天下“粮”心》。

在刚刚过去的几秒钟里,非洲可能就有一个人因饥饿而离世。饥饿,在我们看来或许已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但在非洲,它依然如此真实且残酷地存在着。

五谷,是万民之根本,国家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也承载着一种信仰、一种希望。它是人们对基本生存条件的信心,是对自己未来仍能拥有平凡小确幸的信心。

然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的全环节中,损失量约占全世界粮食产量的14%。若能将这个损失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了2700多万吨粮食,足以供7000万人吃上一年。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粮减损就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也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因此,节粮减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朱子家训》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粮食问题已不再是问题的今天,我们更应珍惜粮食。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

即将到来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这是对珍惜粮食的有力号召。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导致全球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两届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视。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将1981年10月16日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世界各国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关注。

珍惜粮食,更应从个人做起。我们从小接受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应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这绝非一句空话,而应切实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在学校用餐时,常常可以看到有人跑着去食堂,或者因排队太长而失去用餐的兴致。此外,大家往往只选择特定的一两个窗口。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可以做出更为合理的部署,以积极响应珍惜粮食的号召。当然,同学们也需要对自己购买的粮食负责,这也是对自己下午和晚自习学习效率的负责。

提到粮食安全,就不得不提及“稻田里的守望者”——袁隆平。在我看过的他的一个采访中,工作了一上午略显疲惫的袁老,在回答“您为什么想要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的问题时,坚定地表示:“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是我毕生的愿望之一。”袁老所研制的杂交水稻不仅让我们牢牢地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更让中国从一个世界粮食救援的接收者转变为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这是一群人的努力,是几代人的坚持,更是一个国家的担当。我们要感恩那些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

在演讲的最后,我想提到一幅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照片上,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一只秃鹫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准备猎食。粮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有待解决。即使现在的我们仍在追求物质层面的富足,但世界的某些角落仍在遭受饥饿的折磨。我们珍惜粮食,也是在为人类的明天贡献力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