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校园新闻

市一中组织2000多名师生观看朱定真教授“气候与水”线上直播讲座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长期低烧、血压不稳定、疑难杂症频率逐渐增加……”最近,全球的科学家对地球体检结论是“健康水平总体在下降。这些残酷又引人思考的现实就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学会敬畏自然、热爱生命,3月18日,在第六十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在校长室和各年级组的精心安排下,我校组织2000多名师生观看了由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天气网联合播出的线上直播讲座“气候与水”,讲座由“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教授主讲
听完讲座后,同学们纷纷在群里讨论,发表感想;有的诉诸文字、有的展开辩论、有的用思维导图灵活展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关于“气候与水”的学习之旅

01

思维导图中的灵感







在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更深刻地认识一些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用“地理眼”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的同时,我们期望结合本次第六十个气象日——“气候与水”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认真听学朱定真教授的讲座,并结合所学气候变化的知识完成一幅思维导图,从原因、尺度、概念、证据、争议等诸方面展开。

我们发现,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校高二的同学,在收集资料、整理思路、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对天气、气候、水等知识及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多的同学对人地关系有了很多自己的看法能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提出了很多建议。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研究了很多电子概念图,使自己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有的同学上网收集了古代的一些气象气候知识,有的同学研究了外国的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并和我们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来一些可行的方案。

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储备,更是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次有趣的活动。

           ——高二地理备课组组长    陈琳

02

学科体验中的提升




     “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教育要指向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更期待同学们在“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收获。近年来,学校在“科技与美育”课程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在李万龙副校长带领下,还通过开设天文学(校本选修课)等方式,了解气象科学知识、参加气象科普活动等,推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不断深入;部分学生还参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线上“慕课”,获得结业证书。

511.jpg

513.jpg


03

文字记录中的反省



当WMO称“水是21世纪最珍贵的商品之一”时,恰是提醒我们不忘感恩自然的馈赠,将敬畏自然的警钟长鸣。
当下,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增长着的数字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病毒面前,举国共唱团结的赞歌;春暖花开,也是时候反思:这来自“自然的报复”,是多久以来的隐患?乐观来看,此次疫情如一面明镜,照出时代的伤痕。取缔野生动物相关黑色产业之外,我们还应有更多的行动。
而庄子给了我们答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幸,越来越多的人在彻悟。敬畏自然,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感恩自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天空到大地,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怀想蓝天与深林。
 ——高三 1 班   张晓凡

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一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点醒了许多人。它诠释了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相处,并非敌对竞争。
新年伊始,人们迎来的不是喜气洋洋的鞭炮声,而是人心惶惶的病毒,是百年一遇的森林大火,是铺天盖地的蝗虫……人们调侃到2020是魔幻的一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但是作为人类,我们比自然界中任何生灵都清楚这一场场的灾难的始作俑者正是我们自己。人类,作为地球最智慧的生物,本是最了解对自然敬畏的深刻意义,但我们却仍旧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伤害了自然。
面对疫情,我们做的不仅仅做的是传递爱心。我们的成功应对体现的不是人定胜天的荒诞豪情,我们感受到的应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警告,以及自己对自然的一份责任,一份敬畏。
 愿自然再没有枪声响起。
——高三4班  李一诺

《三体》有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病毒的蔓延揭开霉菌斑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角,让人再次看见冰冷的现实,即人类在世界面前的渺小。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对抗病毒这场漫长的持久战里,我们能做的最多仍然只是防守。傲慢的偏见被口号式的尊敬自我麻痹和安慰,我们身边不乏这些人:朋友圈里转发着“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文章,转眼便是在餐桌上痛享海味奇珍,所谓“濒危”“野生”更是可供吹嘘的奇货资本。更或许,我们的亲人,甚至我们自己,即使知道所谓“农家宴”来路不正,也将其归于中国乡土餐饮文化而默许……
如今我们被新冠病毒围困在家,有人调侃:经过了几百个世纪,曾经把动物关在笼子里的人终于成功被动物关在了笼子里。而我严肃,如果不能真正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灾难永远不会远去。
——高三11班   熊鑫钰

517.jpg


伤害与被伤害,索取与被索取,生存或是灭亡,都是对立统一的。
数百万年前,大自然将水、空气、阳光、土壤分给了每一个生物,雨露均沾,可我们——人类,总是想要更多,想要的越多剥夺的越多;剥夺的越多想要的越多。从水生生物那抢走清水,从极地生物那掠走冰川,甚至不断地在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果子狸、蝙蝠……而至今日,这些过去的索取变成了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非典和新冠肺炎。
正如朱定真老师在讲座上所提的问题:人类会引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吗?面对自然的惩罚,在这个特殊时期,人类更应当进行反思、及时止损,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出生遇非典,高考遇肺炎,尽管我们这些2020届高考考生这几十天内都是居家复习备考,但或许我们是对这两次疫情最有感触的一代。过去,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发展科技,而向自然过渡索取;如今,已经享受到发达经济、发达科技的我们千禧一代,理应学会担起保护自然的时代重任。
从现在起,敬畏自然,我们期盼着摘下口罩,去感受花开花落;走出家门,去欣赏日出日落;在和谐自然中享受自然的馈赠。
——高三8班  包晗

说到最近地球的一些变化,自然是离不开气候的,可以说随着文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球上的气候也在变化着,冰川渐渐融化了,河流渐渐干涸了,田地渐渐开裂了,这一切的原因都是气候变暖,归根结底是我们无节制的利用自然所导致的。澳大利亚山火一连烧了好几个月,这种反常的情况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错在哪里了呢?
我认为战“疫”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稳度过疫情之后战“人心”,只有战胜了人们的贪婪之心,才会避免下一次疫情的发生。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因为自然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们应该抱着科学谨慎的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这次,是自然给我们的一个警告:不要认为自己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就可以为所欲为。自然之力是我们无法抗拒的,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胆大妄为只会给自己惹来更大的麻烦!
春已到,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高二3班 周佳怡

525.jpg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爆发,很多人在寻求疫情根源,也在思考。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每一次的疫情在告诫我们,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2003年的非典已经提示过我们,要善待动物,要学会与自然和平相处。但是,十七年后的今天,人们由于自己的贪婪,又一次面临病毒、疫情的惩罚,为了抗击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在提示我们要警醒、要深思。我们生活在自然界,就要敬畏自然、知道与动物和谐相处,要心存善念,知道收敛自己的贪婪之心。自然是公平公正的,不论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同时,自然也是博大的,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我们就会面临自然界对我们的惩罚、遭到自然界都对我们的报复。

 ——高二(4)班   梁美虹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现代社会,人类通过几千几万年的努力,已使“人类”这个孱弱的物种成为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食物链顶层。我们有着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极度璀璨的文明,我们以为我们早已战胜了自然。
固然,通过水库,我们能掌控径流量大小甚至河流的流向,但我们无法确保洪水不会发生;固然,通过信息技术,我们能预测台风的去向、它的影响范围,但我们不能降低它的量级……为了生存人类付出了很多,战胜了很多,然而新的问题就此出现:全球变暖、冰山融化、臭氧空洞的出现、土地荒漠化……这是新一轮的人类与自然的博弈,有人会这么想。可是在我看来,这是自然对于人类不当行为的惩罚,而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敬畏,使我们学会和它和谐共处。
学会和自然好好相处吧,叛逆的孩子总要归家。我们和自然是共生的关系,保护环境,受益的不仅是自然,更能为我们、为我们的后代留下穿过林间的风和漫山的原野。
——高二11班  张玉婷

云上课堂里朱教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气象和水的知识,更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工业化和现代化已经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东非蝗灾、澳大利亚火灾、加拿大严寒、武汉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全世界陷入没有硝烟的浩劫之中,人类的欢乐天堂似乎正逐渐失去色彩。或许还有人存在着侥幸的心理,无动于衷。但恰似海明威之言:“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这是自然在警告我们人类,是时候该放下自己高傲的姿态,联合一体,与自然和谐共处了。
“地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慷慨富裕,人类不能无动于衷,也不会束手无措。”朱教授的结语简单而有力。全民参与,联合一体,简单的几个字却是我们人类仍需继续探索实践的漫长的道路。
——高一4班 杨潇

今天在学校组织下,我们收看了朱定真教授的关于全球气候的讲座,令我感慨良多。他让我认识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如今,人类在享受过度开发带来的发展的同时,环境也是每况愈下,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最后我们就只能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人类怎么能继续生存?弊端已经逐渐地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灾害、疾病,哪一个不在警示着人类?收起人类作为“食物链霸主”的傲慢,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当务之急。“
敬畏环境吧,但不要将环境局限于自然环境,而要拓展开来,拓展到生物圈,以至生态圈。今年的新冠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保护环境,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高一7班张燮文

科学很准确,但也有些冰冷,它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感消磨了信任感。《气候与水》无疑是优秀的气象学科普讲座,朱定真老师则围绕三个板块对气象与水的相互作用进行详细阐述,其中对节气的讲述最令我动容。
因节气诞生的仪式感早在都市销声匿迹,人们对季节气候的感知只剩下被量化的摄氏度和风力等。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然不再需要被敬畏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疾病已被过滤澄清,徒留单词与应对之方的时代。
但如果翻开各类疾病的历史,你会发现它或许才是许多历史事件的隐秘推手,无声地改变了世界。新冠病毒的爆发提前了我们对自然破坏的认识,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多种病菌的诞生,面对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我们真的手足无措吗?
身处波云诡谲的时代,人类个体的努力是十分渺小的。因为从自然环境到历史沿革,太多复杂因素我们无法一一掌握。
当我们在谈论传染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无止境的,瘟神的挑战无休无止。
而我们手中最强大的武器,是科学方法和现代医学技术。因为科技,人类的双手越来越有力,这是人类的骄傲,却不是狂妄忽视自然环境的借口。
我们走出了农业时代,气象变化却一直在,我们终究是自然的孩子。
节气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希望吧,希望生命一直存在,只是变换了一种方式呈现。
        ——高一国际班  马千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