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婷

一.现状分析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面对当今世界的重重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时代与世界?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作为?国际理解教育应运而生,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命题。常州地处国际化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国际理解教育一直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关注点。地理和国际理解教育是两个不同的课程,我校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使地理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层次是国际语言教育。我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根据学段特点、学生特点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开发国际语言课程,从而形成了以英语为核心的立体多元的国际语言课程。英语电影配音、模拟联合国、英语戏剧、同声传译、英语经典歌曲,并为这些特色课程开发出了成熟的校本课程。

地理教师该有何作为呢?我校地理老师开设的校本课程“背包族”以乡土地理为基础,以国际教育理念为指导,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从一粒种子入地开始,带领学生每周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直至成熟结果。不直接告诉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整地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介绍世界各国的人土风情,了解世界各国文化,让学生有热情、有能力地去拥抱世界,了解世界,感受世界。近两年我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提供了各班展示的平台。全校38个班级,通过抽签,选中全球38个国家,然后全班群策群力,商定能展现所定国家的特色服装、入场形式、口号等等。所有学生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既能了解各个国家的民俗风情,又能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二.地理教学中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的局限分析

    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课程,站在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立场上,跨学科渗透教学有其局限性。

渗透教学容易使国际理解教育内容难成系统。国际理解教育有完整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系统,培养国际问题的思考者、解决者和负责任的地球球民,共存的合作者。不管他将来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很好的发展,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创新的思维者。只言片语、零散分布,缺失系统,很难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完整目标,容易使国际理解教育流于形式。

学科融合处理不当,影响地理教学本身的进展。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过多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可能导致地理当堂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平衡二者的关系,地理始终是我们地理教学的重点,融入国际理解教育过头,就会喧宾夺主。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教材处理等途径改善学科融合的局限,实现地理教学顺利完成的同时达成一定的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比较适合在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如城市学校开展。首先,国际理解教育要求国际性交往比较多,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其次,国际理解教育中需要软硬件的支持,比如田野调查的设备仪器、主题活动的道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中的硬件设施、图书馆或师生的外语基础这些都是达成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保证。第三,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全球意识、地球人责任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地理学科如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进行渗透教学,但国际交往能力、异文化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地区环境的制约。例如,国际性河流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很适合作为教学材料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展开地理教学。但如果学生所处的地区没有与其他国家接壤,没有国际性河流,通过解决国际问题达成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就不容易实施。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和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对教师的“教”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系统检测,评价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地理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且能应对国际问题的地球球民,教育属性使得二者都是为从事社会活动的人的发展服务,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结果评价为中心的传统评价,兼顾过程性教学评价。首先,以促进发展为评价目的。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注重综合化的评价的内容。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发展学生的表达、沟通技能和参与合作的能动性。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要注意其一,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其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比较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不同,界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内涵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异文化理解、国际交际能力、国际规范的学习与运用、国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等六个方面的世界公民素养的教育理念。

地理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契合点就是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交叉共通之处,依据新课标对初中人教版地理教材做了分析,探究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提议教材应多给学生从文化角度给些导读意见,让学生多了解地域文化,从而取代传统记忆性知识的罗列树立太空舱生存的全球意识,给教材增加新的全球视角,从国际理解视野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教学趣味乡土地理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认识自己的文化,确立多元文化中的自己文化的位置,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共存。采用田野调查、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等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国际理解教育在地理教学中顺利开展。

 

三.我们的改进措施

首先,教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载体,对其进行创新研究尤其重要。改变“教教科书”的传统教材观念,树立教材是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师生对话与互动的载体,是完成教学的一种媒介与手段的新观念。教师研究教材、解释教材,对教材进行活用与补充,丰富学材资料,可以弥合教材与目标之间距离。构建丰富的学材资料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地理课堂上使用乡土事例,让地理教学有了更多的“活水”。从中可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同时丰富学习材料。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天然联系为学生学“活”的地理提供了丰富的、带有区域特色的“原材料”。

2.除了充分利用区教研、校教研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社会热点问题,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整理各种教学资料。各种搜索引擎,教学论坛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用心,善于沟通交流,适宜的教学资源就会源源不断。

3.建立学材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是提供大量教学素材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必然不断提升学生的搜集与筛选,比较与分析,理解与判断等综合能力。

其次,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尤其是采用各种探究性教学,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增强学校、家庭、社会联盟,构建多元教学资源。比如组织一次国际社区环境调查,需要学校组织学生,分组制定调查目标与计划外,还需要与国际社区相关人员联络,需要一定的装备与资金。调查资金可以通过募捐、找赞助等多种渠道获取,这些要求与社会各层有广泛的联系,这样不断增强社会联系,构建多元教学资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做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地理教育相结合。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全球化下一个比较新的课程,有的地方教师听到“国际理解教育”觉得有点深奥,摸不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与教育目标,对其内容比较模糊,如何展开教学工作,有哪些教学方法或策略都不是很清楚,有必要对广大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可以通过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也可开设网上远程培训。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阐述地理教育对国际教育有重大的贡献。地理教育特别注意宣扬国际间、种族间和宗教集团间的谅解、容忍和友谊,并且积极鼓励下列措施,以推动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地理教师关注国际社会,有意识做一个有效决策者。国际问题融入地理事项中,需要一定的决策技能与实践技能。地理田野调查工作可以促进地理教师这方面的能力。但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地理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度,避免喧宾夺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