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我校高一全体同学来到少年宫进行为期两日的通用技术实践操作培训。课程丰富多样,包括陶艺、十字绣、3D打印、头脑奥赛、茶艺、建模、金工、木工等17个“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参与。课堂生动有趣,同学们在这场实践之旅中,收获颇丰。
之前不相识的同学在同一个课堂上携手共进,收获了友谊;不同声音合成了共同的答案,收获的是团结;多样的工具制出了精美的产品,收获的是满足……
初入陶艺室,只觉古典雅致。桌上有工具,一块麻布静静地躺着,人的心也很快静了下来。开始上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由新石器时代至明朝的瓷器,这些知识我都知道一点,所以很快进入状态。我原以为制作陶瓷最初就是你在转盘上手握泥,做出一个样子,但经过讲解得知,初学者一般是手捏塑形,而我所知的是拉坯塑形法,这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敢挑战的。此时,窗外阳光洒下,照在树叶上,亮亮的,室内老师与我们分享知识,一切都是美好的。
很快老师就让我们动手做一个茶壶。第一步揉泥,这一步很重要,既是掌握泥性,也是为后面塑形做准备。刚开始我胆子小不敢加水,老师在旁边轻声提醒太干了,于是加水,大力揉搓,手上一下有了巧克力色,不管这点狼狈,很快揉好泥了。第二步塑形,把陶泥做成一个圆球,拳头大小,再用大拇指指腹压出一个碗状,然后用手指把壁捏薄,这很像包团子。别看说着简单,实践时问题就多了。第一次尝试,大拇指一用力,一边薄如蝉翼,一边厚如棉被,揉成团再来。第二次,壶口越做越大。“你像做小笼包那样做两个褶子就好。”旁边同学悄悄说,我病急乱投医没想到壶身开裂了,旁边的同学都比我快,我有点着急。再来试一次,这次不论是按压成小碗状还是平衡茶壁的厚度,我都很小心,最终成功做出了一个略小但还算成型的壶身。第三步,做盖子。由于时间紧张,老师改变了计划,说做茶罐。她给我们看了些图片并给了点制作建议,如花、叶造型,可用小动物修饰。我制作了一片残荷型的茶盖,刻上了“红藕香残”的字样,虽有古话,但我觉得缺少点古人的神韵,老师的点评是水有点多,盖子和壶身粘在了一起,但整体设计很有创意。
人的一生能几次遇到这样的好东西,我不能错过。其实很多人也追求自由,也喜欢古韵,如果他们接触到陶艺,也一定会很喜欢的。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陶艺,感受文化的魅力。
高一(7)班 唐奕
身为常州人,我们自小就知道常州有它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据今天通用技术课程“创意十字绣”的老师介绍,乱针绣的原型就是我们这门课程学习的十字绣。我不禁有些兴奋。
看着形状特异的剪刀、各色的彩线、绣针、顶针……初来乍到的同学们不免得感到新奇。顶针左手戴戴右手戴戴,绣针戳戳鞋垫戳戳线团。
观看十字绣历史小短片、欣赏十字绣作品、分组示范教学,不多久,同学们就开始了实践。“先戳几号孔啊?”“起针到底怎么起啊?”“为什么我的针戳不出来啊?”……教室里询问声此起彼伏。老师不断地播放教学视频并在教室里走动,随时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问题。“起针不要用蛮力,用巧劲就可以戳出来的。”“你拿反了呀,要竖着绣噢,不然容易结‘蜘蛛网’。”“线到这个长度的时候就可以收针了,不然太短了,针拉不出来的呀。”……同学们琢磨着,一针一针的试探。
线怎么莫名其妙就打结了?针为什么插在鞋垫里面怎么都拔不出来?我明明记的我是竖着绣下来的,怎么线就“绕进迷宫”走不出来了?三两排的针脚,我便遇到了各种各样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埋下头,用另外一根针挑开线上的结;又用顶针推又用课桌抵得把针拔出鞋垫;正反翻着鞋垫、数着针眼、挑着细线,把错针绕出来。
越绣越顺手,越绣越熟练,慢慢地不再会突然穿错针眼,不再会绣着绣着,线从针尾穿出来了。到换线的时候抬头才发现,教室里竟这么安静,没有了针线盒开开关关的声音,没有了抱怨穿线难针脚戳不对的声音,最初对针线既陌生又好奇的同学们引着线,在鞋垫正反面自如地走着,动作巧合地统一。
这或许就是针线文化的魅力吧。一根针一段线,放松了忙碌的思维,平静了浮躁的心,不见得喜悦激动,亦不是烦恼学习生活中的琐事,心无杂念,只是将此刻的安闲、惬意、平静、舒适,一针一针地绣进手中眼中独一无二的作品里。
高一(4)班 包晗
怀揣着期待与好奇,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少年宫进行为期两天的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我选择的课程是3D打印。这是一项新兴科技,我早就有所耳闻,今天终于可以借此契机体验一番。虽然老师说这里采用的设备已经是3D打印机最老的版本了,但对于我来说依然充满了吸引力。
今天是第一天,一整个上午,我们体验的是3D打印笔,它的原理与热熔胶枪类似:把各色塑料线熔化后通过笔尖在透明纸上画出想要的东西,可以说这支笔就是现代版的马良神笔。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也并不那么轻松。我选择制作的是一个EXO的Logo,这个作品比起周围人做的奥特曼、火箭队队徽等已经很简单了,但在使用打印笔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自己不被烫到,还要留心着线条的粗细,有时写着写着,笔就不听使唤开始“漏墨”。好不容易我画完后取下来没多久就“折了腿”。在老师提醒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不应该只画一个框架,把主体填满效果不仅更好还不容易毁坏。终于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制作的Logo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他同学的作品也很有创意制作的也很精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朵玫瑰花,颜色艳丽,画工精巧,引得老师同学赞不绝口。
到了下午我对打印笔的兴趣丝毫不减,脑海里也有了更多的创意,驾驭打印笔更加得心应手。我画了一个一中的校徽收到了老师的好评,摆上了少年宫的展示架。老师说,时隔多年终于有了一中的校徽。当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今天与3D打印的初遇让我意犹未尽,同时也在想着我们更要增加自己的创意力,正如老师提到的打印笔不要光画平面的也可以画立体的,但我们只有一位同学画了立体的作品。期待着明天3D打印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
高一(3)班 刘爽
迎着春光,伴着笑语,我们来到了常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天的职业技术体验。精雕细刻,是篆刻者的手笔;悬壶高冲,是茶艺人的品鉴;头脑风暴,是OM竞赛者的机智。而我,则踏入了三模的领域。车模、船模、航模,每一个模型的组建都得从零开始。从刚到手的一堆零件以及看不懂的图纸,到最后成型的逼真模型,靠的是一个人的耐心和与同伴的配合。
模型的搭建,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我们组在搭建船模时,起初一帆风顺,等到下水却傻眼了。船名叫“梦想号”,但我们的却是“现实号”——总是和梦想背道而驰。后来才发现是螺旋桨装反了。排除错误的过程虽然有些无聊,但看着自己的“梦想”乘风破浪,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一天的体验下来,我们都受益匪浅,期待明天能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头脑奥林匹克(Odyssey of the mind,简称OM)1978年发源于美国,这个被看作是“培养未来美国人”重要途径的比赛,旨在考验青少年的创造精神与团结精神。这次培训中头脑奥林匹克这一课程,正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与团结精神而设计的。
课程开始时,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头脑奥林匹克这一竞赛项目的起源和宗旨,并通过一些简单的问答环节让我们体会到这一课程的魅力。有人认为头脑奥林匹克是一门由数学衍生出来的课程,其实不然。这门课程考察的不仅是思维的多样性,还有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简而言之,这是一门跨学科综合应用的课程。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团体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在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中,一个个构思独特的剧本逐步成形;在锯木声、剪纸声中,一个个匠心的道具被制成、完善……
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我们的征程仍在眼前。期待明天的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团结。
高一(1)班 高欣铭
有诗云:“幽圃春风荡漾时,阿谁绣出百花枝。春工不与人争巧,玉笋羞拈五色丝。”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十字绣更是以其绣法简单,外观高贵华丽、精致典雅、别具风格而广泛流传于民间。为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走进了十字绣的教室。
一进教室,首先吸引我们的就是桌上小巧的工具盒以及色彩繁多、样式精美的鞋垫和丝线。入座后,老师先对刺绣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便开始分组教学。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起好针,连了没几格却发现针脱线了,只好再次穿针引线,就这样重复了六七次,才掌握了经验,但也因祸得福,让我的穿针技能大大提高了。绣好了第一列,正打算欣赏一下自己小小的成果,却悲惨地发现中间有一步绣错了位,欲哭无泪之下只好拆掉重来。此外还有绳子打结、如何换列等问题需要我去一一解决,一个上午就在摸索和请教中度过,这才发现原来十字绣也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
下午大家都渐渐掌握了经验,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使用针、线、剪刀变得灵活自如起来。针在布上熟练地穿梭,缕缕丝线交错横生,图案栩栩如生,喜悦便悄然盈满心田。在午后暖阳的抚摸下,时光就这样偷偷溜走,恬然、美好。
难怪人说,刺绣,一如和女子对话,用心去感知,轻轻的,细细的,到最后,就会拥有一份超乎寻常欣喜。
高一(2) 王梓萌
本次我参加的是头脑奥林匹克的课程,原本以为是个动脑筋、解解题的课程,但走进教室才发现这是一个动手合作的表演课程。按照老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演好关于三样产品广告的幽默表演,我们拿不织布简单地做出了古代人的宽大袖子,英国绅士的黑色马甲,在kt板上画出了背景,用彩色卡纸、丝带等物品做出了广告产品等道具。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手头的道具,虽然我们之前并不认识,但是今天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我们之间的默契程度与团结程度。十分期待明天我们的精彩演出哦!
高一(8)班 许暄莹
今天,我们来到了少年宫进行通用技术课的培训,我选择了“影视梦工厂”这个课程,一天下来,我还真是受益不少。
上午,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了摄影的入门知识,包括作品的制作流程、专业级摄像机的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基础的构图、取景视角。虽说我之前在学校里也拍过大大小小的微视频,甚至是一中的官方宣传片,但如此系统的学习摄影的技能,还真是第一次。
在接下来的小组分工中,我被大家推选为小组的导演,带领其他组员一起完成任务。按照早就定好的计划,我们决定拍宣传片。在定下了大致的框架后,我们找到了上届学长的作品进行学习,经过一番讨论与修改,宣传片的剧本最终成型。
宣传片的灵魂就是BGM,但我们最终的BGM却迟迟没有定下来。于是我们组员便利用中午午休时间加班加点进行选择,最终选中了徐梦圆的《China-P》。
下午我们开始了前期的拍摄工作。看着帅气的专业级摄像机操作起来确是又笨又重,毫无手感,甚至不如手机。而且相机和沉重的三脚架也给我们设备的搬运带来了巨大的问题。虽然我们在各个课程之间来回穿梭看似潇洒,实际上心里是真的苦啊。
结束了两个小时辛苦的拍摄,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教室,打开辛苦搜集来的素材,总是不太满意,当然有下午光线的问题,但是对于设备的不熟悉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清晰度、对比度的欠缺给我们明天的后期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我们愿意迎难而上,只为得到最中意的结果。
高一(2)班 卞栩婧
清爽的早晨,朝气蓬勃的我们迈开步子前往少年宫。路上同学们笑语盈盈,都只把这次少年宫之行当作一次轻松愉快的游玩。然而当我开始课程,却渐渐发现这绝非一次轻松的游玩,而是另一条学习之路。
网络组建,让人感觉是一个很高端的课程。但当你了解课程内容,你会发现它是一门贴接近生活、具有拓展性、开放性的课程。它涉及到网线的制作、路由器的安装及如何扩大其覆盖区域等,这些都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它所涉及到的知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是将我们网络信息课程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并加以实践。总之,趣味无穷,意义非凡。在进行动手实践的时候,许多同学都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在制作网线时,有人网线剪不断,有人网线外的绝缘皮剪的太长等等。老师指出,现在的中学生,被繁重的学业所拖累,脑子很好,动手能力很差,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够。
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我突然意识到这次学校组织来少年宫的意义,不仅仅是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更在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加强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所谓“实践出真知”,以前上信息课的时候,老师所讲的知识常常让我觉得很抽象,但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我才发现知识原来如此具象、如此贴近我们,我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实践是打开学习的另一扇门,这次少年宫之行,为我们提供了这扇门的钥匙。
高一(5)班 俞钰洋
5月10日,我校高一同学前往少年宫参加了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训练课程,课程丰富多样,生动有趣。我呢,则在众多课程中选择了电子电工。
上午,我们先学习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如何使用电烙铁和焊锡丝焊接电路,在经过多次枯燥的反复尝试过后,我们开始制作第一个作品:焊接光暗报警器。一开始,因为缺乏经验,我焊接的很粗糙,报警器制作失败了。在请教老师后,我又做了一些调整,但是还是没成功。看着同伴们一个个交出了成果,我有些气馁。后来老师亲自上阵,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了!
我们下午的任务是制作足球音响。这个任务显然要比制作报警器难多了,好在经过上午的磨练,下午就顺手多了,因为时间有限,还有一些拼装只能明天完成了。
今天的实践让我学到了很多。不光是电子电工这门技术,还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动手实践的快乐,明白掌握一门技术的不易,学习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信我们一定能从这次课程中得到力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期待明天能有更好的表现!
高一(4)班 杨奕帆
刚进入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花艺作品和熟悉的历史王老师。通过一开始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王老师居然就是教大家插花的老师,这让大家十分惊喜。上午主要学习了插花的理论知识,主要是插花的历史、种类以及简单技法的讲解。随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学习了纸质百合花的制作,让大家初步感受了纸花的制作过程,下午则再接再厉,学习了康乃馨的制作。大家都完成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本次的初识插花艺术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可谓收获多多。
高一(1)班 张湘怡
怀着对通用技术无限好奇与憧憬,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通用技术课。少年宫与印象里的那个古老模样似乎已是翻天覆地,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而又现代感十足的教室。
我选择的课程是人数最多的建筑模型。
开始是理论课程,虽枯燥,不过仍可在世界各地形态各异的建筑中,找到些许惊叹的乐趣。
继而是六人一组的小木屋搭建,颠覆了我对建筑模型这门课容易无比的看法。测量比例长度,切割冰棍棒,粘合,似是朗朗上口的做法,却是繁复无比。控制不好切割力度啊,切割不到位啊,总是粘不住啊,第一次的尝试在跌跌撞撞里收尾。
午休过后,便是自我创作时间,三人为一组。令人振奋的是满满一桌丰富多彩的木头材料,让人跃跃欲试。与同班的两位同学组成一组,起初的图稿设计没有想法,思维局限,总是没有满意的亮点之作。后来,我们三个人重新考虑,决定设计一个度假房。看着不一样的棍棒使用拼接方法,把这个房子的屋顶拼接方法改变成窗帘,把这根柱子的色调感觉转化为装饰雕塑……在思想碰撞融合之中,设计稿闪亮呈现!
高一(6) 石颖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它经过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
茶艺,从名字上看就很优雅、端庄,充满了艺术气息。
当你见到满桌的茶具:茶船、茶荷、茶叶罐时,你就会感到油然而生的禅意。当你拿到茶具时,你自然而然就会将动作做得缓慢而优雅,仿佛它有魔力一般,你会用心去做每一个动作。
“戏作小诗君勿笑,古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东坡的佳句。将玻璃杯放在手中轻轻辗转,杯中的水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熠熠发光。这是西湖龙井的玻璃杯泡法中润茶的步骤。进行正式冲泡时,可以听到水流划过杯璧的哗哗声,任随手泡一次又一次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一缕缕轻烟在杯口周围飘逸,然后无声地消散。右手抚璧,左手轻轻点着杯底,靠近鼻子,轻轻一嗅,清幽淡雅,沁人心脾的茶香溢满鼻腔。轻轻抿一口龙井,淡淡的,稍带一点涩,但余香却人就留在口中,让人回味无穷。一切都是那么静谧,那么优雅。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其中?
当茶刚开始入水时,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过会儿后,才会缓缓沉下去。这仿佛是在预示着一个人生道理:只有当你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越来越丰富,知识不断增加,你才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
当真正接触到时,发现整个过程中就是抛开一切,排除杂念,心无旁骛地把自己深深地沉浸在其中,去享受。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让自己不停奔走的脚步逐渐放慢,去领悟其中的内涵深意。只有当用心去泡茶,茶才会更有味道。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茶师的脚步,去静静地揣摩茶文化的真正内涵。
高一(7)班 陆恺宁
我们一行人首先跟随带队老师来到金工工作室旁边的教室。老师用PPT讲述了金工基本知识,大家又通过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到了车、铣、刨、磨等基本工序。原来一个小小的零件竟然要通过如此多繁琐的工序加上先进的编程技术的帮助才能成为合格品,我们不禁对这门技术产生了更深的好奇心。
讲述完理论知识,我们就进入工作室内开始练习。每位同学都有一块小铁片,但显然这些铁片都是不平整的。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将铁片的每条边磨平,这就是锉削练习。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进展得却不那么尽如人意。锉刀的方向很难掌控,一不留神就歪向一边,锉出的边就参差不齐。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每位同学都掌握了这项技能。
接下来是难度系数更大的锯削练习。将打磨好的小铁片固定在台虎钳上,前后拉伸锯子锯下铁条。看着老师流畅的示范,很多同学对锉削不以为意,以为这只是个苦力活。事实上,当我们一上手便发现连第一刀都切不下去。很多女生不敢用手贴近锯子,位置也就固定不住。老师便再次进行示范,鼓励她们大胆尝试。当大家都顺利地进行锯削时,问题又出现了,正当大家沉浸于不断往下锯,想着不用怎样思考时,反而忽略了锯子的走向。最后的成品更是千奇百怪,不是均匀的柱形,倒像是楔形了。
更大的挑战则是在下午,我们要将一块毛料做成小榔头。这将锉削和锯削融合在了一起,还考验了同学们的耐力和体力。先不说一整天下来我们的手变得乌七八糟,就说最后锯去废料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动用了全身的力量与小铁块搏斗。即便如此认真,锯歪了的现象还是经常在不经意间发生。已经成功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进行打磨,还未完成的同学还不舍得离开工作室,离开后还想着如何操作,寻思着明天一定要完成。
一天的学习下来,最大的感受便是劳累。但即便如此劳累在过程中没有一位同学选择放弃,也许这便是奋斗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学习金工的意义。想到钳工们每日都要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我们不禁对这些坚守在岗位上的工人肃然起敬。我们在今天收获的最宝贵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不怕脏,不怕累的成长与不成功誓不罢休的坚持。
高一(2)班 张婧怡
篆刻自古有之,富于文学底蕴,蕴含人文魅力,但它却总被认作“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事。直到在今天的通技篆刻课程,我才真正领悟到篆刻绝非一件易事,小技艺蕴藏着大学问。
篆刻是从摩刻石开始。将刻石平放于砂纸上,三根手指抓住刻石匀速推进,然后腾空拿回,如此反复,最后在砂纸上用印面画圆,使印面平整,力道的控制将是我们这些初学者的一大考验。然而,这才仅仅是准备工序。接着,就到了描摹篆刻内容时候了。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从大篆到小篆,无论哪一种,与今日的汉字,都已有很大的差别。用毛笔勾线时,既要仔细观察字形与笔画,又要左右颠倒书写,同时也要克服双手在不足十平方厘米的空间书写时的抖动,如不全身心地专注,一笔落错,满盘皆输,又得重新来过,这对于初学者的耐力与专注度都是极大的挑战。最后,是最关键的刻字工序,不仅考验着耐力,更考验着刀工。侧刀四十五度角,斜切三十度角,切刀与冲刀相结合。一刀一划,都是追求笔情刀趣,力求痛快淋漓,具有金石之味。
起初,我在复写的工序中完成得十分顺利,可正当我自觉备有天赋之时,刻字却成了我面前的拦路虎。出刀之时总是不在线上,落刀之时又常常超出边界,刻画的一条条线,宛如一条条怪异扭动的蛇,令人无不心烦。然而,我最终耐住了性子,仔细探究落刀的规律,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顺利完成了我人生之中的第一枚印章。
正如我所刻内容“意与古会”,篆刻凝结着古人对美的探求,更凝结着他们的耐力、智慧与创造力,这将是篆刻对我学习生活的一大指引。
高一(1)班 钟政
刚从电梯中走出来,便有阵阵木材的香气扑鼻而来,恍然间,我们似乎走进了木材的世界。
为我们讲课的是陈老师和蒋老师,陈老师微胖,身着蓝色工作长袍,双手交叉着放在身后,宛若严肃的老教授。他带着一副老花镜,眼神总是越过镜片盯着你,让人感觉肌肉紧绷,不敢有一丝松懈。虽然我们上课的笑声很大,他的眼中却只有手中的作品,耳中只有机器轰响的声音。拿起一块木材和直角靠尺,红色的木工铅笔在他的手中似一道绚丽的彩虹,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便在木材上呈现了出来,用一种极其慈爱的注视着它开始裁锯。画图,锯木,休木,拼装,动作一气呵成,每一块木头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的周围散发着一丝丝气息,那便是一位真正的工匠具有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人。这都是他多年的工作经验才让他更专注,让他的作品更完美。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基础,还是熟能生巧。
六通诸葛锁,听起来只是一把锁,其内部却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和原理。握住一把锯子,你才真正进入木工的世界。此起彼伏地,教室里响着声声木材与刀具摩擦的声音,在这片声响中,你渐渐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慢慢建起一个个模型,慢慢地,你又仿佛变成了墨子,想尽各种办法拼装自己的“机关”。待最后一块木材卡进中心,世界再一次恢复。锯木不仅是一个锻炼体力的过程,更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当你在回想昨天的生活,会惊奇的发现,烦恼早已抛至九霄云外,眼前的木材更让你感到亲切。同时也会为古人的智慧感到惊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所学到的,不仅是一些技术本领,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都能悟出许多道理,而它们也会填补我们上课无法涉及的空缺。
身体疲惫但精神充实,少年宫,不枉此行。
高一(7)班 翁瑞霞
人声嘈嘈如鼎沸,流水切切如佩环。今日,虽然仅仅在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内,我们却比之前更靠近自然之心脉,因为我们探索的是自然的真谛。
现代生物,这寥寥数字不是简单的定义,更不是无聊的学科,它是一座桥梁,沟通了自然与科学的两岸,让自以为是的人们瞻仰了自然的无穷奥秘,让格格不入的人类首次用科学的方式与自然对话。
初进课堂,最令人震撼的是琳琅满目的玻璃仪器,高档先进的工作台,严谨严格的环境要求。我们被人类创造出的科学技术所折服,想象着一株株植物由我们的手中萌发。科技,改变了人类社会,区分了古代与现代,使人不再受限于自然条件的种种束缚,得以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大千世界,探寻更多不可思议的惊喜。
然而,随着课堂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绝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人类文明也没有我想的那么伟大且无可企及。是怎样怎样不可思议的意外,让一个小小的绿色细胞出现在被紫色细胞充斥的世界?是怎样旷世的奇迹,让寸草不生的地球被植物抛弃的氧气充斥,爆发了大氧化事件?是怎样的勇气,让世代生活在海洋中的动植物走上了一无所知的陆地?是怎样的毅力,让无根的藻类进化出了穿透岩石的庞大根系?是怎样的智慧,让植物在大气条件突变的危机下进化出叶片?是怎样的信念,让柔嫩的枝条在与巨型恐龙的战争中获得生存的权利?太多太多。
回首再看到那间实验室,里面的一瓶一罐都不再是冷冰冰的科技,而是带上了生命的热度。再伟大的发明,都无法企及一个微小的生命。现代生物,正是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生而为人的骄傲与谦虚,不断走进自然,哪怕只是一棵微不足道的植物,也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学。
人类拥有的不仅是科学,生命拥有的也不只是自然。人类享有着自然的馈赠与启迪,生命也同样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科学。怀着这份悸动与敬意,期待明天我们的心灵能与自然更近。
高一(1)班 周雯妍
(毛燕靓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