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9年从一中初中毕业考入一中高中时,全班共有56位同学,后来有两位同学先后因身体原因休学,高二结束时,我与其他三位同学应征入伍了,所以,我与同学们仅仅只有两年的同窗学习时间。可是班里的同学却一直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当兵的人。就在当兵没有几天,就寄来了在
回忆毕业五十周年的大聚会
2012年,全班同学高中毕业50周年了,同学们决定组织一次大聚会。为了组织好这次聚会,组成了“毕业五十周年筹备组”,由班长陈迪同学任筹备组组长,由邱小兴同学任副组长,由陈志方同学任筹备组秘书长,朱克浩同学任联络员,各自留了联系方式。并在
这次毕业五十周年大聚会,共有37位同学参加,除了在国外的、或因某种原因如失去联系无法通知及生病等实在不能来的,都来了,把教室内一周围坐得满满的。那天,也是一个金秋十月的好天气,高一(13)班教室大楼前的桂花盛开,阵阵桂花香气扑鼻!已经83岁高龄的班主任姜铁英老师,拄着拐杖,依然精神矍铄地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述那五十多年前的故事。早年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到平顶山煤矿工作的周志才同学,当时已经身患严重的帕金森氏病,但他还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参加。有的同学皱纹已爬满了脸庞,有的同学已经满头白发,有的同学满口已经没有一颗牙!所以,同学们见面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能不能很快叫出对方的名字。同学们共同回忆起50多年前,一起去东门外常州钢铁厂劳动的情景;一起回忆起请陈兰珍同学的爸爸(解放前在常州电气公司做工)来班里忆苦思甜的故事。相逢是首歌!相隔了半个世纪再相会,重新回到了那个雨季、花季的年代,分外亲切、高兴!风风雨雨五十年过去了,一路风尘、一路坎坷,如今又汇拢到了一起,共同回忆那些风华正茂时的故事。
这次大聚会,同学们还认真观看了校史长廊,参观了母校的校史陈列室,深深感到母校几十年走来,发展到今天,不容易!
这次大聚会,最后还组织同学们乘车游览了常州的景点,如淹城、野生动物园、恐龙园等。
这次大聚会,筹备组最后还编辑印制了一本精美的纪念册给大家作永久的珍藏!
姜老师讲述了52年前的一个小秘密
就在这次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上,班主任姜铁英老师,给大家讲了发生在52年前同学们到农村劳动中的一个小故事。我记得当时学校经常会在每年的夏天或秋天,有计划地组织全校同学到农村去劳动,一般时间在半个月左右,全体同学打好背包到农村去,称为下乡帮助农民进行“夏收夏种”或“秋收秋种”。姜老师说:在1960年的那次“秋收秋种”中,我们班是到常州东门外往北,过沪宁铁路再往北,有一个叫“杨柳桥”的生产队劳动。当时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一年。男同学的主要任务是帮生产队收割稻子,不仅是割稻,还要挑到场上去,而给女同学的任务就要稍微轻一点,一部分女同学还去帮着烧饭等。由于都是重体力劳动,平时口粮就紧张,这时的男同学们更是吃不饱肚子。女同学们就悄悄地将烧好的稀饭,挑比较稠的送到田间地头,给男同学吃(按照农村的习惯,在农忙时节,每天早中饭之间和中晚饭之间,都要吃一碗点心,一方面是让干活的人休息一下,吃一点东西,说是可以“接接力”),每天都是这样,而男同学们却浑然不知。这个小秘密,直到这次聚会,我才听姜老师说出来,不由得十分惊奇:我这个当年当班长的,竟然也不知道!女同学们守口如瓶,姜老师也心知肚明,但也不说,我想:姜老师可能是出于爱护同学们这种淳朴友情的缘故吧!
说说我们班现在的QQ群
自从2012年全班毕业50周年聚会后,为了使同学们的交流经常化,在陈迪班长的倡议和组织下,在2013年10月,建立了市一中62届高三(1)班的QQ群,目前共有15位同学参加。这个QQ群很有些特点,主要是:所有的成员,一律都是用的实名制,不另起一个网名(一开始有的也起过网名,但很快不用了);所有的成员,都是自己班里的同学,不熟悉的或外来人员,一概不能参加;所有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就是交流要传递正能量,针对大家都已经进入老年,要以健康养生为主要内容,一定要抵制网络上的虚假的或不健康的信息。我们这一届的学生,都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汉字输入往往就是一个难关,但不会汉语拼音,就用手写输入,一样可以。这个QQ群至今已经坚持整两年了,有的成员不会输入汉字,却也能经常打开看看。我参加这个QQ群,从同学们那里了解了很多很多道理,感到是对人生的又一次感悟:同学们所走过的路,他们的不同经历,都是在给我补课,给我以教育和启发。大家上传到群上的信息,很新、很及时、很长知识。而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要转发好信息,对别人有用的信息,首先就要了解信息,要鉴别信息,要辨别它们是不是虚假信息、消极信息、不健康的信息,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班QQ群的建立,对已经退休了的同学,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对如何珍惜健康、珍惜余生、珍惜生命,从身心修养、身体保健等,非常有意义。这也重新打开了通向社会的一扇窗户,能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2015.10.30
作者:郑德全
10-邱小兴同学赠送每位同学的精美玻璃茶杯
(林耀中 供稿)